能有‘122项目’,全都得益于江澈的那篇‘无人机’论文。
‘122项目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设计出‘破虏-122’,江澈不仅出人、出钱,就连许许多多买不到的设备都是江澈千辛万苦从国外购买。
包括一些极其关键的技术,都是江澈从国外寻得。
而与‘122项目’深度绑定的‘331项目’也是在江澈种种的帮助下得以快速升空,否则他们的进度再快,没有天上那颗卫星的辅助,只能算是一堆会飞的废铁。
‘122项目’可以缺少在座的任何一位,但唯独不能缺少江澈。
因此,在听到江澈如此评价‘破虏-122’,宋组长等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一个个都正襟危坐,有几位还煞有其事的掏出笔记本。
“首先,操作操作方式有些固化。”
“谁说无人机的操作台必须就得和飞机驾驶舱一样?为什么不能简化?”
“比如设计成手柄的模样。”
“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具体是否符合使用标准,还需要各位专家更改。”
江澈起身,在黑板上画出了后世常见的无人机操控手柄。
众人一看,确实很简洁,整个手柄上除了两个万象柄杆,再就是剩下几个按钮。
为了能加清晰明了,江澈还贴心的在上面写下上升摇杆、前后遥感、启动键、攻击键等等。
“操其次,操作设备太过繁杂。”
“刚才我在操作室看到操作员操控无人机,边上还有四个技术人员辅助他的工作。”
“人的反应永远是有时间限制的,战场瞬息万变,等到我们计算好了需要调整的角度再去更改操控,战机早就过去了。”
“一台无人机配置一个驾驶员以及四位辅助人员,如果发生战争,需要大量无人机介入的时候我们需要准备多少辅助人员?”
“这么多辅助人员的参与,是不是无形中增添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学习成本、人工成本、后勤成本?”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入计算机系统,将现在苛杂的操作设备化繁为简?”
“刚才无人机在最后投弹的时候,还得需要技术人员在旁边给计算需要在多少速度的情况下,以何种角度投下炮弹。”
“可即便是配置了4位技术人员在一旁辅助操作员操控,炮弹最终落点与靶心偏差了15米!”
“如果我们接入计算机系统,把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都预设好,在条件到达的时候,计算机给出提示可以投弹。”
“如果将所有与飞行相关的数据都存储到计算机,在操作员操作无人机时,计算机作为辅助,是不是操控性会更加稳定,操控难度是不是更加简单?”
“计算机的介入,我们无需再实时计算风阻、地面高度等等这些条件,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许多不必要的显示器都可以取消掉。”
“再者,现在操控系统如此庞大,一旦发生战争,我们能够迅速的将设备转移到需要它的地方么?”
“转移到地方后,能不能无需再度调试,第一时间就投入战斗?!”
“无人机是什么?”
“第一、便捷性!”
“第二,操控性必须简单!”
“第三,机动性强!”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只能说我们现有的无人机还是不成熟的产品。”
“我知道以咱们现有的技术,能做到这么大小已经实属不易。”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看着现有的技术,比如国外现在已经兴起的半导体集成化技术,如果能够大量运用在操作台上,可以极大的减小现有的尺寸及规模。”
“再一个,早在1973年8月,我国首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