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对!”一个圆脸女工举起碗,“咱们现在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我上个月给我闺女买了三斤蜜饯,”另一个女工擦着眼泪说,“让她吃个够!”
朱幼薇站起身,走到大锅前,给自己盛了满满一碗羊肉。她回到桌前,用筷子夹起一大块肉,当着所有人的面放进嘴里。
“好吃。”她慢慢咀嚼着,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配得上这世上最好的东西。”
女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不约而同地端起碗,大口喝起汤来。有人开始学着朱幼薇的样子,专门挑肉吃。
“我决定了,”春杏突然说,“下个月发工钱,我要去买一整只羊腿,炖给我娘吃。”
“我要给我闺女做身新衣裳,”另一个女工接口道,“用最好的'券青布'。”
小桃笑着看向朱幼薇:“郡主,您说咱们以后还能吃到更好的东西吗?”
朱幼薇放下碗,环视着满院子的女工。她们的眼睛里闪着光,那是希望的光芒。
“当然能。”她一字一句地说,“只要咱们继续织布,继续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咱们不配得到的。”
夜色渐深,工坊里的织机声依然此起彼伏。女工们轮流去喝羊肉汤,然后又回到织机前。她们的动作比以往更加有力,眼神也更加坚定。
朱幼薇站在院子里,听着织机的声响。她知道,从今晚开始,这些女工们再也不会觉得自己“不配”了。
她们会记住羊肉汤的鲜美,记住今晚的誓言,记住自己值得这世上最好的一切。
羊肉汤的香气在院子里飘荡,女工们捧着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朱幼薇看着她们,轻轻放下手中的筷子。
“姐妹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能吃到这么好吃的羊肉吗?”
女工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说:“因为郡主心善,赏我们的。”
朱幼薇摇摇头:“不,是因为路修好了。这些羊是从宁夏来的滩羊,以前要走一个月才能到杭州,现在只要十天。”
春杏睁大了眼睛:“宁夏?那么远的地方?”
“对,这就是我丈夫陈寒推行的改革。”朱幼薇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他带着人修了官道,疏通了运河,还改良了车马。现在天南地北的货物都能快速流通,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
刘婶挠了挠头:“改革是啥?”
朱幼薇笑了:“简单说,就是改变旧规矩,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比如取消苛捐杂税,比如鼓励商人往来贸易,再比如……”她环视四周,“比如建立咱们这样的女子工坊。”
女工们安静下来,认真听着。
“国公爷常说,大明要强盛,光靠男人不够,得让女子也发挥力量。”朱幼薇拿起一块布料,“你们看,咱们织的布卖到南洋,换回银子,朝廷有了税收,百姓有了生计,这就是改革的好处。”
小桃若有所思:“所以路修好了,羊来得快,我们才能吃到这么好的肉?”
“没错。”朱幼薇点头,“改革就像织布,一针一线都要扎实。修路是其中一线,工坊是另一线,还有办学堂、改良农具、发展商贸……这些线织在一起,才能让大明更强大。”
春杏怯生生地问:“那我们女子也能帮上忙?”
“当然!”朱幼薇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你们每天织的布,就是在为改革出力。国公爷说过,女子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我们一样能创造价值。”
刘婶突然拍了下大腿:“我明白了!就像我闺女在工坊干活,挣了钱给家里盖新房,这就是改革的好处!”
院子里响起一片笑声。女工们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她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梭子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还牵连着更大的意义。
“从明天开始,咱们要织更多的布,织更好的布。”朱幼薇站起身,月光照在她的脸上,“让天下人都看看,女子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为大明贡献力量。”
夜色渐深,女工们陆续回到织机前。梭子的声音比往常更加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她们新生的决心。
第二天清晨,工坊门口贴出了一张新告示:凡工坊女工,每月可推荐一名女子入学堂读书,费用由工坊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