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燃青葱时代 > 第871章 应叔叔那五十只是我用的(第2页)

第871章 应叔叔那五十只是我用的(第2页)

这个拥抱持续了整整三分钟。门外,王小舟正巧送资料路过,听见屋里传来压抑的哭泣声,转身默默退开,顺手把走廊灯调亮了些。

夏日渐深,凌霄花爬满了中心外墙,橙红如焰。新的“沉默者日记计划”启动,鼓励那些从未开口的人用图画、符号、甚至空白纸张表达自己。有人交来一张全黑的纸,背面写着:“我的心现在就是这样,什么都看不见。”袁婉青把它挂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贴上一句话:“黑暗也是一种语言。”

与此同时,赵承志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

没人知道他早已查出肝硬化晚期,他一直瞒着所有人,照常值班、开会、调解家庭纠纷。直到某天深夜,他在指挥中心晕倒,被送往医院。

病床上,他瘦得脱了形,脸色蜡黄,手上插着输液管。李锐守了一夜,早上醒来时发现他正盯着天花板发呆。

“你在看什么?”李锐问。

赵承志笑了笑:“在想,我这辈子关过多少人,骂过多少‘不孝子’‘败家子’。可到头来,我自己也没能好好当个父亲。”

原来,他的儿子早在十年前就因吸毒overdose离世。那时他正忙着破案,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事后他把儿子的照片锁进抽屉,再也不提。这些年,他拼命工作,帮别人找回孩子,其实是想把自己那份遗憾,一点点补回来。

“我以为我不配当爹,所以我就当别人的‘临时父亲’。”他说,“可我现在才明白,原谅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放下的。”

三天后,他执意出院,回到中心。护士劝不住,只好带着药箱随行。他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后一次“极速响应队”培训教案,并亲手交给阿杰。

“记住,救人不只是抢时间,更是抢人心。”他说,“有些人表面冷静,其实心里早就塌了。你要做的,不是让他们坚强,是让他们敢软弱。”

七月流火,城市迎来最热的一段日子。一场名为“听见沉默”的巡回展览正式启动,首站设在市图书馆。展厅中央,是一堵由上千封匿名信拼成的“声音墙”,每一封信都附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后可听到志愿者朗读的音频。

周志远也被邀请来参加开幕仪式。他站在人群中,看着墙上自己的那封信被放大展出,旁边播放着他母亲那段颤抖的录音:“志远,妈今天煮了红豆汤,多加了一勺糖,等你回来喝。”

他低下头,用手背擦了擦眼角。

这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看他:“叔叔,你是信里的哥哥吗?”

周志远点头。

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红豆,认真地说:“这是我昨天攒的。妈妈说,每一颗豆子都代表一句没说出来的话。我把这颗送给你,希望你以后天天都能喝到甜汤。”

他蹲下来,接过豆子,轻轻放进胸口的口袋里。

“谢谢。”他说,“我会的。”

展览第三天,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了进来。他是当年劳教所的旧职工,认出了周志远。“小伙子,我记得你。”他说,“那时候你总一个人坐在操场角落看书。别人笑你装文化人,可你说:‘我要让我妈觉得,她的儿子没给她丢脸。’”

周志远怔住了。他不记得自己说过这句话,但此刻听起来,竟如此真实。

老人拍拍他的肩:“你现在做到了。”

那天晚上,周志远第一次主动拨通了李锐的电话:“我想报名成人高考。电工证有了,我想再考个社会工作助理资格。也许……我也能帮别人写一封信。”

李锐在电话那头笑了:“欢迎加入。”

与此同时,袁婉青收到了一封来自边远山区的信。寄信人是一位支教老师,她说当地一所小学的孩子们看了“信纸计划”的报道后,自发设立了“泥土信箱”??他们把空罐头盒埋在操场边,每天往里投纸条。“有个孩子写道:‘我想爸爸回来,但他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手机总是打不通。我把信烧了,烟飘上去,他就能看见吧?’”

袁婉青立即联系公益组织,为那所学校捐赠了一批防水信盒和录音笔。她还在回信中写道:“你们的泥土信箱很美,因为它贴近大地,就像孩子的思念一样真实。请告诉那个孩子:烟会散,但我们替他保管这份想念。”

八月十五,中秋夜。

中心举办“月光信笺”特别活动。人们在院中摆起长桌,点上蜡烛,写下最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然后投入特制的竹筒信箱。午夜时分,所有信件被集中焚烧,灰烬随风升腾,如同无数未出口的话语终于飞向星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