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7章
江南春暖,西湖花开,望殿下保重。
李岩手书”
太子读罢,热泪盈眶。李岩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如此用心良苦。他当即提笔回信,感谢李岩的教诲,并详细记述了自己这一个月的反省和感悟。
从此,太子与李岩的书信往来更加密切,内容也从政事探讨,扩展到心性修养。太子在这些书信中逐渐成熟,而李岩的每一封信,都如明灯般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康正七年春,朱兴明决定再次南巡,携太子同行。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太子实地考察海盐县,亲身感受为何此地不宜建港。
龙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沿途经山东、江苏,进入浙江地界。太子站在船头,看着两岸日渐繁盛的景象,感慨万千。
“还记得第一次南下吗?”朱兴明走到太子身边问道。
太子点头:“记得,那时儿臣还是个懵懂少年,见什么都觉新奇。”
朱兴明笑道:“如今你已能独当一面。这次到海盐,你要仔细观察,多问多想。”
抵达杭州后,休息一日,朱兴明便命浙江布政使安排,前往海盐县考察。
海盐县令早已接到通知,率众在县界迎接。见到皇帝和太子驾临,激动得手足无措。
“不必多礼,朕此次是微服来访,不必惊动地方。”朱兴明嘱咐道。
在海盐县令陪同下,众人来到海边。但见海湾开阔,浪涛拍岸,远处有点点渔船。
“这里就是拟建港口的选址?”太子问道。
县令躬身回答:“回殿下,正是。去年朝廷准建小码头,供渔船使用,现已初具规模。”
太子仔细观察,发现海湾虽开阔,但岸边水浅,远处才有深水区。若要停泊大船,需大量疏浚,工程浩大。
“此处最大能停泊多大的船?”太子问。
“回殿下,目前最多能停泊二百料的渔船。再大的船,就有搁浅之虞。”县令回答,“且湾内多沙,水道易变,需时常疏浚。”
太子又问:“若遇大风大浪如何?”
县令苦笑:“不瞒殿下,去年台风,码头受损严重,重修花费不小。此处面向东海,无遮无挡,风浪直扑湾内,实非良港。”
太子若有所思。他这才明白,为何父皇和李岩都反对在此建大港。实地所见,远比纸上谈兵来得真切。
当晚,太子与朱兴明在海盐县衙住宿。县令设宴接驾,但朱兴明只要求简单膳食。
饭后,父子二人在院中散步。
“今日观感如何?”朱兴明问道。
太子诚恳回答:“儿臣今日方知,为何海盐不宜建大港。水浅沙多,风浪直扑,确非良港之选。儿臣当初只凭地图和文字,就妄下判断,实在可笑。”
朱兴明点头:“你能明白就好。治国之道,重在实际。地图上看,海盐地处要冲;实际一看,方知不宜建港。这就是为何朕常要你多走多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