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们又议了议钱粮所需的数目,其间几回,皇帝均一言不发。
只看老太监转进又转出,他才依次恩准。
齐开阳连连皱眉,珠帘后是皇宫在听政?
后宫干政已是不该,皇帝居然言听计从,难怪民间流言纷纷说是妖后。
齐开阳虽不明这些政事,从头听下来,诸般应对无甚出格之处,这位妖后干的好像又不是什么人神共愤的坏事。
其后朝中诸事繁杂,齐开阳百无聊赖地旁听,都能听出宋国内部乱象纷呈,这样的国家内忧外患,迟早是被吞并的下场。
直到礼部与吏部启奏明春恩科之事,齐开阳蓦然想起结义兄弟卓亦常。
卓亦常以儒入道,三兄弟之间,他是必要入仕修行。
卓亦常饱读诗书,年纪尚幼时参加宋国院试乡试早已顺利过关,只等会试开恩科。
这么说来,卓亦常明春就要来新郑会试?
齐开阳打起精神,兄弟未来前程的大事,提早听一听,既能接触皇帝,或许能帮上些忙?
齐开阳认真倾听,来年开春是大恩科,文武同开会试。
宋国百孔千疮,用人之际,听礼部与吏部两位尚书的意思,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会试当广纳贤才,不拘一格。
两位尚书启奏完,皇帝依然心不在焉,只等老太监再从珠帘后转出禀报后,还是依皇后之言降旨。
齐开阳暗暗摇头,只个把时辰,就察觉宋国的亡国之相一时之间,相助卓亦常考个好名次的心思都淡了许多。
反倒想着要不要劝劝三弟,宁愿换个国家重考算了。
否则来侍奉这种昏君,卓亦常往后有得苦头吃。
好容易挨到诸臣奏毕,再无余事下朝,齐开阳大大松了口气。
原先有些涣散的眼神立刻精光发亮,在朝堂上左右扫视,盘算着怎生随意应付一下溜之大吉。
那神情,像极了在学堂苦挨了半日终于临近放课的小学童。
——至于柳霜绫曾建言有机会开导皇帝几句,看能不能做个贤君。
就看皇帝这一脸的衰相,哪个救得回来?
亡便亡了吧。
老太监在皇帝身边轻声几句,皇帝突然精神大振,目光发亮,在朝堂上左右扫视,腾地一声从龙椅上站起,朗声道:“诸爱卿且退。柯太师,齐仙长,两位随朕到御书房一叙。”
那模样,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就差雀跃起来,像极了在学堂苦挨了半日终于临近放课的小学童,与齐开阳随意应付一下就想溜之大吉的样子绝无二致。
齐开阳瞠目结舌,皇帝当成这个样子,要不干脆退位罢了。
那模样,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就差雀跃起来,像极了在学堂苦挨了半日终于临近放课的小学童,与齐开阳随意应付一下就想溜之大吉的样子绝无二致。
齐开阳瞠目结舌,皇帝当成这个样子,要不干脆退位罢了。
皇帝与柯太师当先,齐开阳随着老太监在后,穿过大殿向御书房行去。
一路上皇帝不断向柯太师讨教养气炼丹之法,意态诚恳,无论巨细靡遗,有疑必问,痴迷于长生简直无可救药。
柯太师则脸上一直带着笑容,面对皇帝的殷勤,偶尔答上两句。
到了御书房落座,皇帝仍是热切地询问柯太师修行之法,齐开阳被晾在一旁。
旁无他人,柯太师这才缓言道:“陛下,身为人君,当先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念。就算要养气长生,亦需先治国安邦。”
这让齐开阳肃然起敬。
道理正是如此,身为帝皇,得天下人望才是最好的养气之道。
这位柯太师身居高位,又得皇帝尊重,并不一味地曲意逢迎,反而寻机劝导,可见不是谄媚包含祸心之人。
柯太师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齐开阳自幼一样熟读经典,见柯太师谈起儒道先贤之言。
若单论解读,柯太师远不能与恩师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