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春色满棠 > 第440章 萧迟放权(第2页)

第440章 萧迟放权(第2页)

知棠猛地站起,赤足奔去,却见那幻影渐淡,最终融入波光。

“祖母……”她喃喃。

原来,《疾苦录》不仅记录病例,也承载血脉记忆。每当有人真心传承这份倾听与救治的使命,先辈们的身影便会短暂显现,如同星辰回应灯火。

她回到屋内,取出一支羊毫笔,在最新一册《疾苦录》末尾添上一笔:

>“沈砚,岭南孟家村人,母殁于热症。立志习医,问:‘为何救不了至亲?’答曰:非不能,乃未懂其言中之痛。此子可教,已种缘根。”

笔尖微顿,她又补了一句:

>“医学之道,始于悲悯,终于聆听。”

数月后,春分将至。

沈砚果然带着一小包红土重返学宫。那土来自母亲坟前,混合着井边的苔藓与落叶。他在赎魂棠下掘坑,郑重埋入。当晚,守阁人巡视时惊见树根处隐隐透出赤光,仿佛地下有火苗跃动。

次日清晨,众人发现棠树主干旁竟生出一株异色新枝??枝上花开五瓣,每瓣皆呈朱砂红,花心一点金黄,香气清远,闻之令人神思安定。

长老抚须叹道:“此花从未见过,莫非是《疾苦录》所载‘血语棠’?传说唯有至诚之人以亲恩为引,方可唤醒。”

自此,这株红棠年年早开,且只在此枝绽放。学宫弟子称之为“沈花”,每逢考试前必来祈愿,求一份仁心不失。

而沈砚也正式拜入守档司门下,专攻民间疫病研究。他走遍西南诸省,访百户人家,记千则病例。他曾见一苗寨巫医以蜈蚣焙干配童便治蛇毒,起初不信,后亲试验证,疗效惊人;也曾遇一盲眼婆婆凭气味辨药材,竟能分辨三十种同类草药细微差异。

他将这些一一录入《疾苦录》,并在批注中写道:

>“所谓荒诞,不过是尚未被理解的真实。

>所谓愚昧,有时恰恰是最朴素的智慧。

>我母未能得救,并非医术不足,而是无人肯听她说完那句‘井边的梅树该剪枝了’。”

三年过去,边境再起战乱。敌军突袭南境三州,瘟疫随之蔓延,死者枕藉。朝廷派太医前往,却因不谙地方水土,用药屡错,百姓反称“官医治死人”。

危急之际,沈砚率十名守档司弟子奔赴疫区。他们不住官驿,不穿锦袍,而是混入难民之中,逐户问诊,记录症状,采集水源、食物样本,甚至亲自尝药试毒。

他们在村口搭起草棚,挂起一面白布旗,上书六个大字:

>“你说,我来听。”

第一天,无人敢来。直到夜深,一位老农抱着孙女踉跄而至,哭诉孩子连泻七日,官医说是“瘴气入腹”,开了猛药,结果更加虚弱。

沈砚蹲下身,轻声问女孩:“你肚子疼的时候,最怕什么?”

女孩虚弱道:“怕黑……还有,怕锅没盖好,饭香跑了。”

众人愕然。唯有沈砚眼神一亮。他立刻检查厨房,发现灶台积灰厚重,柴火潮湿,饭菜常半生不熟。又查井水,果然浑浊带腥,显是附近尸骸污染。

他当即下令:清灶、换柴、煮沸饮水,并以本地常见的马齿苋合粳米熬粥,辅以焦山楂助消化。三日后,女孩退烧进食,全村震动。

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诊。沈砚仍坚持每问一句:“你疼的时候,最怕什么?”

有人答:“怕牛丢了,家里没劳力。”

他便顺藤摸瓜,发现此人因过度劳累致脾虚泄泻,遂加黄芪补气。

有人答:“怕孩子看不见我最后一面。”

他察觉其肝郁化火,目赤干涩,改用夏枯草清肝明目。

短短半月,疫情受控。百姓感念,欲立碑铭恩。沈砚摇头拒绝,只留下一本手抄册子,封面题曰:

>《疫乡百问录》

归途中,弟子问他:“师兄,为何非要问那一句?”

沈砚望着远处青山,缓缓道:“因为我记得母亲临终前说的话。那时我也在旁边,却只顾着请大夫、抓药、换毛巾,从没问过她??您现在最怕什么?”

风拂过林梢,一片红棠花瓣随风飘落,恰好停在他肩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