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阿?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放着一封信,没有署名,只盖着一枚邮戳??云南怒江。她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手工折纸的心形卡片,展开后是一段歪歪扭扭的汉字:
>“阿姨:
>
>我叫岩温,十二岁,在山上放牛。老师让我们写一封信给最想见的人。我没写作业,写了这个。
>
>我五岁那年,爸爸喝酒摔下山崖死了,妈妈改嫁去了缅甸,再也没回来。爷爷说我克父克母,不准我叫他阿爷。
>
>可我还是想说话。于是我把话录在老师的旧手机里,存了好久都不敢发。
>
>昨天村里来了个叔叔,带来一台太阳能‘回声箱’。他说,只要按下红色按钮,声音就能传到远方,哪怕亲人听不见,天地也会记住。
>
>我按下了。我说:‘妈妈,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太想你了。’
>
>回来路上,我梦见你回来了,穿着红裙子,笑着叫我名字。
>
>阿姨,你说她会听见吗?
>
>如果有一天她听见了,请替我告诉她:我已经学会做饭了,不会再饿肚子了。”
信纸背面,贴着一小段打印出来的音频波形图,标注时间为“2024。5。1716:43”,标题是《妈妈,我不是坏孩子》。
阿?久久凝视着那行字,胸口像被什么压住了。她打开电脑,查询该项目在怒江地区的部署记录,确认该录音已通过离线同步上传至中央数据库,并自动生成全球唯一数字指纹,永久归档。
她提笔写下回信:
>“岩温:
>
>你录下的每一个字,都被认真保存了下来。它不仅是声音,更是你存在的证明。
>
>也许你的妈妈永远不会听到这段话,但请相信,当你开口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战胜了孤独。
>
>这世界或许冷漠,但从不缺乏回应。就像木棉花每年春天都会开,不管有没有人看;就像山风总会穿过峡谷,带走某个人的呼唤。
>
>所以,请继续说话,继续唱歌,继续相信。
>
>你不是克亲的孩子,你是敢于在黑暗中发声的勇者。
>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阳光下,被人坚定地爱着。
>
>??阿?”
她将信复印十份,随同“回声行动”第六期培训资料一同寄往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合作站点,附言:“请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一周后的深夜,阿?接到一通越洋电话。来电者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心理医生李雯,曾在社交媒体看到“回声行动”的纪录片片段。
“阿?老师,我母亲十年前患阿尔茨海默症去世。”她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情绪,“我一直后悔,没能多录些她清醒时的声音。现在看到你们做的这件事,我突然觉得,如果早几年有这样的项目,我至少还能听见她说一句‘宝贝,早点回家’。”
她停顿片刻,接着说:“我想捐赠一笔资金,设立‘记忆守护基金’,专门帮助失智老人家庭建立早期语音档案。我不想再有人经历我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