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四爷怎么可能不做皇帝(清穿) > 第122章 第 122 章(第7页)

第122章 第 122 章(第7页)

八爷搓着手,红着脸,嘿嘿笑:“四哥,我听说你年后要去承德,来问四哥,在承德待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想四哥了?要不四哥走的时候,带着你?”四爷朝躺椅上一趟,悠哉哉地摇着。

“不用不用。”八爷赶紧表态,点了蜡烛,拎着银壶进来倒一碗奶汤,端给四哥,吞吞吐吐的。“四哥,你看吧,这个事情吧,弟弟要和大哥,扯下来我们的……”食指一竖,“您又不答应,可我们总要做点儿什么啊。四哥……您给个话儿。”

八爷是打定主意要拉下来太子的。

可是用上辈子的方法是不灵的。

不光是混账四哥不同意。

他也不忍心,大哥再被圈禁,自己落得那个下场,要母妃被康熙大骂“贱籍……”被迫自尽。

八爷红了眼睛。

看着四哥。

四爷用着奶汤。

看他一眼。

心里一叹。

八爷咬牙:“四哥,您不跟着了,”食指一弯,“十三弟也被您管着,弟弟可以发誓,弟弟上辈子就没有害十三弟的心思,这辈子更是谨慎着不牵连他。可我们要怎么做,您要给弟弟一个话儿。”

四爷用完一碗奶汤,将碗递给他,眼睛望着虚空,陷入思考。看见他又凑过来,伸手呼噜一把他的脑袋。

八爷:“……”委屈巴巴地仰着脸:我忍。

这模样,要四爷乐了。

八爷从四哥府上出来,脚步慢吞吞的,和他四哥的乌龟步子差不多的慢。

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天上有星星和月亮,一闪一闪,要人间的人不停地仰头望,就好像有些人,注定了,要人高山仰止地仰望。

八爷记得,蒋廷锡原本是自己的亲近大臣。自己倒下了,他因为确实是好官,被留了下来。他人品好,值得信任。雍正一贯是知人善任的。

有一次,雍正给了蒋廷锡一份美差,让他充任顺天乡试的考官,不过这却让蒋廷锡如坐针毡。

蒋廷锡:其实我的内心是不想去监考的。

能被皇帝任命为乡试考官的官员,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毕竟乡试是一次笼络将来新官员的一种途径,这在任何朝代都是大美差,不少学生正是依仗着监考老师的关系好而一路飞黄腾达,毕竟儒家讲究师生父子君臣的,天地君亲师嘛。

不过蒋廷锡得到这一殊荣之后,并没有多开心,反而有些闷闷不乐。但君命不可违。蒋廷锡带着一份忐忑还是入了考场,一旦开始考试,任何人员是不得出入的,乡试三半个月,考官也一样。

不就是监考嘛,蒋廷锡为何却忐忑呢?这是因为在他进入考场之前,他的老母亲病重了,作为孝子的蒋廷锡生怕一场考试下来,自己却和母亲阴阳两隔了。

蒋廷锡的忐忑,自然也瞒不过雍正。但是圣旨已经下了,而且蒋廷锡也已经进去了考场,自然也就没办法再更改,雍正为了让蒋廷锡好好监考,真的费了心思。

雍正:请各衙门注意有没有来自常熟的家书。

他让掌管书信的官员密切注意,有没有从常熟寄给蒋廷锡的家书,等来等去,还别说,真有一封从常熟寄给蒋廷锡,向他报告老母亲平安的消息。

不过怎么把这封家书传递给考场中的蒋廷锡呢?雍正又犯了难,因为当时的考场是全封闭的,是不允许从外界往里传递任何书信的,而雍正也担忧,传进考场的书信以后,会成为其他官员弹劾蒋廷锡的“把柄”。

而雍正为此又动了脑筋,动了什么脑筋呢,他给蒋廷锡下了一道圣旨,而在这圣旨中,并且把从蒋廷锡母亲病情好转,向他报平安的信息写进了圣旨中。

圣旨送到了考场中正在焦急不安的蒋廷锡手中,蒋廷锡展开圣旨,那叫一个热泪盈眶。从这封圣旨中,他不仅知晓了自己母亲平安的消息,更看到了一位帝王为一个臣子所做的暖心之事。

这对于雍正来说,就是一句话,一件不值得记忆的小事。对于他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之一。

因为这件事,蒋廷锡就死心塌地地,跟着雍正混了。从保守派变成改革派,矜矜业业,一直到雍正十年病逝任上。

八爷对着满天星月微笑。

——四哥,说实话,弟弟真是佩服你的。仔细想想,蒋廷锡老母亲的安危,对于你来说根本不用在意,但是你在意自己臣子的心情,不光是用他们办差,把他们当成伙伴,当成一个人看,做了一个皇帝不该做的分外之事,纵观历代帝王,能如此体恤下情的上司,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那?

可是呀,世人不记得。世人不会去想,雍正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世人只会人云亦云地骂严苛的、是暴虐的,骂跟着雍正的人都是走狗,儒家的叛徒。

八爷摸着胸口,他其实也是世人中的一个。世道艰难,能养活自己都不容易了,哪里顾得上想那么多那?

康熙四十二年的春节,老百姓开开心心的,朝野上下凡是沾边的,都是胆战心惊、小心翼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