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晖又叹了一口气:“林思成,你知不知道,你的这些成果一旦发表,意味着什么?”
林思成顿了一下。
他当然知道:把基础溶剂的缓蚀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五,等于文研院的十一年,国博的五年,全白折腾了。
包括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成本,几十号专家十数年的心血,全白费了。
同时也意味着,这条赛道彻底被他堵死了。
他把无机盐复配体系扩展到四种,等于北大文博系这三年,也白折腾了。
百分之九十六及以上的缓蚀率则意味着:无机盐复配这条赛道,也被他给堵死了。
虽然剩下的三大类,林思成还处在研究阶段,但基本已被他圈好了框架,锁定了研究方向。
可以这么说:以后不管是谁研究BTA考古应用缓蚀技术,林思成就像横亘在路中间的一座山,永远都绕不过去的那种。
这还是他刻意放缓研究节奏,故意压着实验进度,不然,这三条赛道也得被他彻底堵死……
看林思成不说话,吴晖还以为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强调了一下:“不止考古,不止文博领域!”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
工业的基础是金属,只要是金属就会氧化。所以哪怕BTA缓蚀只占金属防护领域中极小的一部分,但要与考古领域相比,就像西瓜和芝麻的区别:
电子工业、汽车等冷却系统、油田注水、水处理与循环、金属加工,乃至于以后的新能源(电池电极,导电金属盐)。
说难促进国内工业有多大的进步,这话有些夸张,但对国内的工业发展肯定有点用处……
“吴司长,你肯定很好奇:全国这么多家机构研究BTA考古应用,有的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了十多二十年都没有攻克的难道,有些甚至是想都没有想像过的领域,我为什么只用了一年,研究出的成果不但多,而且全是颠覆性的?”
“更比如,有些需要做几百组,可能上千组的实验,我为什么只做十多组,就能精准的构建单元?有些不确定性非常高,极易出错的实验,我为什么通过有数的几次,就能预测到准确的数据模本?”
“就像是,我早就知道精确的数据集,甚至于早就知道,什么样的单体有效,什么样的无效?”
吴晖猛点头:可不就是这样的?
就像是林思成在照着答案抄……
“我如果说,实验准确率之所以高,试错次数少,全是我根据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推导、排比的结果,你肯定不信?”
吴晖“呵”的一声:“王齐志就是这么说的!”
但我信个锤子我信……
林思成笑了笑:“我说几篇,吴司长应该有印象:其实在2000年,上海电力大学的徐群杰教授就提出过复配钨系缓蚀剂对铜电极缓蚀作用的交流阻抗研究方向。
2004年,大连理工提出植酸盐掺杂聚吡咯纳米SiO2环氧树脂长效耐蚀涂层的制备及缓蚀性能……
2005年,武汉大学的何俊教授提出2-巯基苯并咪唑和钼酸钠对黄铜的协同缓蚀行为研究。”
“这三篇论文,是国内最早有关BTA无机盐协同、BTA有机盐复配协同应用。在此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还有很多……”
“南京博物院的徐飞教授2002年提出:缓蚀剂BTA与AMT保护青铜文物的对比研究……2004年,河北科技大学提出SiO2微球负载BTA缓蚀剂型自修复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及2005年,BTA系列缓蚀剂对铜缓蚀作用的光电化学比较……”
林思成每说一篇,吴晖的眼皮就跳一下。
有些他知道,比如徐群杰教授:这位是中国能源材料电化领域的大牛,负责的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而且同时研究好几项。
但他的主攻方向是电厂化学、储能电池材料、电力材料防护。相比较而言,金属防护的比重极小,细分到BTA考古领域的研究,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徐教授提出的方向,只是方向,提完后扔那就不管了。
国博立项时,倒是有人提过,要不要试一下。但随即就有人反对:一是没电力集团有钱,二是没徐教授专业。他都没有持续研究,可见难度之大?
随后便做罢。
有的吴晖也了解过:武汉大学的何俊教授提出2-巯基苯并咪唑和钼酸钠,这个方向是电镀领域的镀铜光亮剂方向,和BTA沾点边,但也有限。
还有南京博物院的徐飞教授,AMT是偏钨酸盐,与BTa配比,效果还不如基础溶剂。
所以,如果说林思成靠这些论文推导出实验单元、构建出排列方式,乃至准确预测实验单体,吴晖坚决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