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开始。
从溶解配料到pH调节,再到电泳筛分一体化装置启动,整个过程流畅得令人惊讶。尤其当目标蛋白组分被成功分离并送入检测仪后,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清晰的单一条带。
随行的一位技术专家忍不住凑近屏幕:“这……这是SDS-PAGE结果?杂质几乎看不见!”
“我们采用动态聚焦技术减少扩散效应。”陈远解释道,“同时利用石墨烯量子点增强膜表面选择性吸附能力,从而提升分离效率。”
周正华沉默地看着数据报表,良久才开口:“能耗确实比行业平均水平低近六成?”
“实测数据如此。”陈远打开能效分析图表,“如果未来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每吨处理成本可控制在两千五百元以内,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
现场一片寂静。
财政专项办主任翻看着手中的测算表,喃喃道:“这意味着……国内中小型乳企有望摆脱对外依赖?”
“不仅如此。”陈远补充,“这项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生物大分子分离领域,如疫苗佐剂提纯、植物蛋白精制等。我们已在申请跨类别应用专利。”
周正华终于转过身,直视着他:“小陈同学,你知道今天这场汇报的意义吗?”
“知道。”陈远平静回应,“这不是一次成果展示,而是一次信任投票。您若认可,这个项目就能活下去;若您否定,我们可能连下一笔经费都拿不到。”
众人皆惊。
如此直白的话语,竟出自一名刚入学三个月的大一新生之口。
周正华却笑了:“我喜欢说实话的人。你的技术过硬,胆识也不缺,但我最欣赏的,是你清楚自己的处境。”
他转向张开庆:“立即启动专项资金拨付程序,三百万元按进度分三期发放,首期一百万三日内到账。另外,我会上报厅党组,建议将该项目列为‘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试点标杆案例’。”
掌声骤然响起。
张开庆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这意味着更多的政策倾斜、更大的资源调配权,甚至可能影响未来的学科建设方向。
唯有陈远依旧冷静。
散场后,他在洗手间用冷水洗了把脸,抬头看向镜中的自己。脸颊瘦削,眼下乌青未退,可那双眼睛,依然灼灼如火。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江晚意发来的消息:【预告片上线两小时,播放量突破四十万。评论区炸了,有人说你是下一个施一公,也有人骂你是炒作王。你怎么看?】
他盯着屏幕看了许久,回复道:【让他们骂吧。十年后,人们只会记得谁改变了现实。】
当天傍晚,一则短视频在网络上爆红。
标题为《中国大学生造出“黄金蛋白”制造机?》的视频,由江晚意剪辑发布,全程无解说,仅以镜头语言呈现:深夜实验室的灯光、颤抖的手指记录数据、失败后重来的日志本、院士震惊的表情、最终屏幕上那条完美的蛋白条带……
结尾定格在陈远走出大楼的身影,配字幕:“他才十八岁,却正在改写规则。”
转发量迅速突破百万。
与此同时,辰远科技总部接到十余家投资机构电话,询问是否开放融资渠道。更有三家国内头部乳企连夜派人赶赴江城,希望能提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然而,风暴中心的陈远却并未松懈。
当晚九点,他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中试车间的事定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他摊开一张图纸,“我们需要在两个月内完成三条产线搭建,每条日处理能力不低于五吨原料。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人必须进入战时状态。”
张梦瑶皱眉:“人力怎么办?我们现在总共才七个人,还要兼顾学业。”
“我会向学校申请实践学分置换。”陈远说,“另外,江学姐,你负责对接校内外媒体,每周发布一期《项目进展纪实》,保持公众关注度。热度不能断,否则资源就会流失。”
江晚意点头:“明白。我可以拉几个新闻系的同学组成拍摄小组,轮流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