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件事。”陈远神色微沉,“刚才接到通知,军方某研究所对我们的纳米膜材料表现出兴趣,可能会派专家组介入评估。”
众人一惊。
“涉及军民两用技术,我们必须格外谨慎。”他说,“所有原始数据加密存储,对外交流一律使用脱敏版本。未经我签字,任何人不得擅自提供样品或技术细节。”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
陈远独自留在办公室,打开电脑邮箱,一封来自国外某顶尖生物科技期刊的回信静静躺在收件箱里:
>“尊敬的陈远先生:
>
>经编委会审议,您的论文《基于电场-压力耦合驱动的高效蛋白质筛分机制研究》已通过同行评审,拟于下月刊发。鉴于其创新性与实用性,我们将该文列为封面推荐文章,并邀请您出席国际生物工程大会作主旨演讲。
>
>此致
>敬礼
>??《AdvancedBiomaterials&SeparationTechnologies》编辑部”
他盯着邮件看了很久,最终轻轻关闭了页面。
窗外,秋雨淅沥落下,打湿了操场边的梧桐树。
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开始震动。而他所能做的,只是守住这片小小的实验室,把每一个螺丝拧紧,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
因为改变,从来不是靠一声呐喊完成的。
它是无数个夜晚的坚守,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启,是一个人明知前路艰险,仍选择负重前行。
三天后,第一批建筑材料运抵工地。
起重机吊起钢架,在空旷的厂房屋顶上划出弧线。工人们喊着号子,焊接火花如星辰般飞溅。
江晚意站在高处,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
画外音缓缓响起:
“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阴转晴。今天,第一根承重柱立了起来。陈远说,这不仅仅是一座车间,而是一扇门??通往真正属于中国的高端乳品自主时代的门。”
镜头缓缓拉远,晨雾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厂房外墙上的铭牌:
**乳品工程创新工坊?首期建设项目**
**技术总负责人:陈远**
**开工日期:2023年10月16日**
**预计竣工:2024年1月15日**
风拂过旗帜,猎猎作响。
而在不远处的操作间里,陈远正俯身检查电路板,指尖沾满焊锡灰。
他的衬衫袖口卷起,露出手腕上一道浅浅的旧伤疤??那是高中做电解实验时留下的。
如今,他正用电与力,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对待生命科学的方式。
没有人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
但至少此刻,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真的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