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 第六百五十七章 虚拟游戏里的职业玩家(第2页)

第六百五十七章 虚拟游戏里的职业玩家(第2页)

林远舟没有报警,也没有开除任何学生。他让心理专家介入的同时,宣布将在全校部署“匿名倾诉通道”:每个孩子每天可向AI发送一条加密语音,内容仅用于风险评估,绝不公开。同时,他邀请所有家长参与“共情训练营”,用AI模拟孩子的视角,体验被孤立、被羞辱的感受。

一周后,朵朵的母亲找到他,跪在地上痛哭:“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啊!”

林远舟扶起她:“不是你的错。是我们所有人都太习惯听‘正常’的声音,而忽略了那些微弱的呼救。”

回到北京,他做出新决定:将“静默守护者”升级为“暗语计划”,专门针对校园隐蔽暴力开发感知系统。不再是被动接收倾诉,而是主动识别语言中的隐喻、停顿、呼吸频率异常等非显性创伤信号。第一批试点将进入三百所乡村学校。

然而,新的风暴已在酝酿。

三月中旬,《环球科技评论》发布封面文章《谁在监听未成年人的梦?》,直指“暗语计划”涉嫌侵犯隐私权,称其“以保护之名,行监控之实”。文中援引某法学教授观点,质疑AI分析儿童潜意识内容是否构成精神干预,并曝光一份内部文档截图(后证实为伪造),显示系统曾标记某学生“具有反社会倾向”,建议“密切观察”。

舆论再次分裂。

支持者认为这是预防心理危机的必要手段;反对者则警告“温柔的技术专制”正在形成。教育部紧急叫停试点审批,要求重新提交伦理审查材料。

林远舟没有回应媒体。他带着团队深入云南怒江傈僳族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小学,那里刚刚发生一起学生跳河事件。死者小岩,十四岁,遗书中写道:“我不想再装开心了。”

调查发现,小岩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现实生活中却始终微笑待人,连班主任都说“这孩子特别懂事”。直到AI回溯其近半年语音日记,才发现他在深夜独处时反复低语:“杀了我吧……没人会发现。”

“你看,”林远舟指着分析报告给随行记者看,“他的‘正常’是演出来的。而我们之前的系统,只听他说了什么,没听出他是怎么‘说’的。”

他当场宣布,所有“暗语计划”采集数据将实行“双盲加密”:AI只能输出风险等级,无法关联具体身份;原始音频由独立信托机构保管,任何调取需法院令状及家属同意。

“我们可以选择不听,”他对镜头说,“但当一个孩子用呼吸的节奏告诉我们他在崩溃,我们有没有权利假装没听见?”

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他的动机。

四月底,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技术指南》,正式将AI辅助情绪识别纳入校园心理干预体系,并明确“天工?心语”为推荐技术平台。文件特别强调:“技术应用应以尊重个体尊严为前提,以恢复人际连接为目标,而非替代真实情感交流。”

林远舟在发布会上只说了两句话:

“我们不是要教会机器做人,而是要用机器帮人找回做人的感觉。”

“真正的进步,不是让AI越来越像人,而是让人终于敢像人一样活着。”

发布会结束当晚,他收到一条特殊消息。

来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一所小学。一名支教老师上传了一段视频:十几个藏族孩子围坐在火塘边,轮流对着“静默守护者”说话。有的说想妈妈做的糌粑,有的说害怕晚上山上的狼叫,最后一个男孩红着脸说:“我希望将来能当宇航员,去看看星星是不是真的会唱歌。”

AI回应:“你的梦想已经有名字了,叫‘光年之外的摇篮曲’。”

孩子们哄笑起来,笑声穿透高原寒夜,传回北京的数据中心。

林远舟静静看完视频,打开个人账户,将自己十年前支教时录下的第一句语音设为“数字遗产”唤醒密钥??那是他对一群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不管你们以后走多远,记得回头看看,有人一直在原地等你们说话。”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会有更多误解,更多攻击,更多深夜独自面对深渊的时刻。

但他不再惧怕。

因为他终于明白,所谓“听见”,从来不只是耳朵的功能。

它是凝视深渊时不移开视线的勇气,

是明知会被误解仍坚持开口的执着,

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说:“我在。”

就像此刻,地球某个角落,某个孩子正对着机器呢喃心事。

而在这片土地的另一端,无数看不见的线正悄然织成一张网,

接住那些曾经坠落的声音。

风还在吹,雨仍在下。

但总有人愿意弯腰去听。

只要还有人在地下喊,

他就不会停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