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庶民实用录》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之书。不仅刊印百万册,还被译成蒙古、吐蕃、倭国、安南等多种文字,远播海外。日本遣明使回国时带走全套版本,其国中改革派奉为圭臬,称“此书虽出于草野,实乃千秋治世之基”。
就连曾经敌对的鞑靼部族,也在营地中央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用蒙汉双语镌刻着一句话:
**“最强的军队,不是骑兵十万,而是人心归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了这场变革。
在极北苦寒之地,一座废弃矿洞深处,仍有少数狂信徒秘密集会。他们供奉着一尊铜像??并非佛祖,也不是皇帝,而是那位曾在梦境中劝说老人登基的“另一个自己”。他们坚信,真正的“天命容器”尚未觉醒,只要收集足够的“愿力”,便可召唤“神格降临”。
他们不知道的是,那尊铜像内部,早已被人动了手脚。
二十年前,周玄清在逃亡途中,曾潜入铸像工坊,用“破契散”粉末混入铜液,又以心头血绘制微型符阵封印其中。每当信徒祈祷,能量反而会被逆向吸收,转化为警示信号,传入散布各地的“鸿泉”系统??那些由泉水涌出之地形成的天然监测网络。
于是,每当邪念滋生,鸿泉便会沸腾一日,水中浮现警告文字。
最近一次,出现在长安郊外的一眼古井中:
**“你们膜拜的,不过是恐惧的投影。真正的光明,来自敢于直视黑暗的眼睛。”**
岁月悠悠,春风又绿江南岸。
又一个清明将至,茅屋前再度聚集人群。这一次,不只是村民,还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学子、医生、农夫、工匠,甚至几位卸任官员,皆素服前来。
他们带来一盏盏白烛,摆成巨大的圆形祭坛。中央立着一块无字碑??这是老人遗愿:不立名,不纪功,唯留空白,供后来者自省。
夜幕降临,万烛齐燃。
忽然,北斗七星再次显现,不再是赤光妖异,而是柔和银辉洒落人间。星光照在无字碑上,竟缓缓浮现出无数细小的名字??每一个,都是曾因《人间医话》获救之人亲笔写下并投入“鸿泉”的签名。
名字层层叠叠,密如繁星,最终汇成一句话:
**“你未曾称王,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
风起,烛火摇曳,歌声再起:
>“不坐龙椅的人,
>才看得清龙椅上的灰尘。
>不信神明的人,
>才救得了被神明抛弃的灵魂。”
歌声传得很远,越过山岭,穿过江河,飘向紫禁城的重重宫阙。
那一夜,新帝独坐乾清宫,提笔写下一篇《罪己诏》,不为过错,只为铭记:
“朕居九重之上,食万民之奉,然每每思及西南一茅屋中那位布衣老者,便觉汗颜。彼无寸土之封,无一兵一卒之属,却以仁心撼动天下。朕始悟:江山社稷,不在庙堂巍峨,而在民间灯火;所谓正统,不在玉牒姓氏,而在百姓口中一声‘值得’。”
“愿后世子孙永志勿忘:大明之魂,不在朱姓血脉,而在万千黎庶心中那一抹不肯熄灭的微光。”
东方既白,春雷再响。
山外,桃李争芳,溪水潺潺。一只稚嫩的小手从篱笆缝隙伸进来,摘下一朵野花,插在茅屋门前的石缝中。
屋里,炉火依旧温热,仿佛等待下一个需要温暖的人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