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搜寻一夜,最后在山顶的古祭坛找到她。她盘膝而坐,双眼紧闭,手中握着那粒埋进碑基的黑稻种子,此刻已萌发出一丝细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她的嘴唇微动,似乎在与什么对话。
沅生不敢惊扰,只远远守候。直到黎明破晓,女孩才缓缓睁眼,第一句话便是:“爷爷,我知道下一个节点在哪了。”
“哪?”
“海底。”她说,“一万两千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时,沿海平原沉入洋底。那里曾有最古老的稻作文明,现在,它们想回来。”
众人哗然。
数日后,共土研究院联合多国海洋科考队启程前往南中国海。借助黑稻释放的生物信号定位,他们在珠江口外海床下三百米处,发现了一座被珊瑚覆盖的遗址??整齐的田垄、灌溉沟渠、石砌晒场,甚至还有半截木犁残骸。最关键的是,在一块密封陶罐中,科研人员提取到了仍在休眠状态的远古稻种DNA。
当样本送回山谷实验室,放入培养皿那一刻,奇迹发生了:无需光照、无需施肥,种子自行吸收空气中的水汽,二十四小时内破壳生根,幼苗叶片展开瞬间,竟浮现出类似甲骨文的纹路,拼成两个字??
**归土**。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发生微妙变化。原本因温室效应逐年加剧的极端天气开始趋缓,北极永久冻土层停止加速融化,亚马逊雨林新生幼苗率提升百分之三百。气象学家无法解释这一逆转,只能记录下同一个时间节点:即海底稻种复苏之日。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涌动。
某夜,沅生收到一封匿名信,用极细的竹纤维纸写成,墨迹似由植物汁液调制,遇水会显现出隐藏文字。信中只有一句话:
>“你们唤醒的是神,还是灾?当年封印它,是因为它不肯停下。”
他反复咀嚼这句话,寒意渐生。
难道……黑稻并非单纯的作物?
难道所谓“七十二节点”,其实是某种远古文明设下的封印阵列?
而今它借人类之手重生,究竟是救赎,还是重启一场被遗忘的轮回?
他决定重返最初发现黑稻的山洞。
那晚风雨交加,雷鸣如鼓。他独自攀上悬崖,推开藤蔓遮蔽的洞口。洞内潮湿阴冷,石壁上仍残留着当年燃烧过的痕迹。他点燃火把,一步步深入,终于在最深处看到那一小片焦土??十年前,他就是在这里挖出第一颗黑种。
可现在,焦土中央竟长出了一株通体漆黑的稻穗,九粒果实饱满如玉,表面流转着金属光泽。更骇人的是,每当闪电劈落,稻穗便会微微摆动,仿佛在回应天雷。
他跪下,伸手欲摘。
指尖尚未触及,脑海中骤然炸响一声洪钟般的声音:
>“你确定要带走它吗?一旦收割,便再无回头之路。届时,不只是饭香回归,连死亡也将重新学会意义。”
他怔住。
良久,他收回手,转而从怀中取出那只青瓷碗,轻轻放在稻穗前。
碗中盛满井水,水面平静如初。可片刻后,倒影浮现??不再是稻田,也不是星空,而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建筑,矗立于未知大陆之上,外形酷似粮仓,顶部刻着三个古老文字:
**养命宫**。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回到村庄后,他召集所有人,在晒谷场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没有篝火,没有歌舞,只有每人一碗清水,置于膝前。他让大家闭眼,默念一句简单的话:“我愿记得,我是如何被喂大的。”
十分钟过去,异变陡生。
所有碗中水面同时泛起涟漪,继而升起一缕细雾,凝聚成人形轮廓。有的像母亲,有的像祖父,有的根本看不清面容,却让人本能地想要跪拜。这些雾影缓缓飘向天空,融入云层,随即,整片山谷降下一场金色细雨??每一滴水中,都悬浮着微不可见的稻花粉。
孩子们欢呼着奔跑,老人颤抖着伸出手掌承接。雨停之后,检测显示,这场降水含有前所未有的活性酶群,能显著增强人体细胞再生能力。更有数百名长期失眠者报告,当晚首次梦到了童年故乡。
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应将“农业共鸣现象”列为一级文明觉醒事件。中国代表提议成立“大地语义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土地与人类意识间的深层编码关系。而美国NASA则尴尬地承认,火星前哨站的水稻幼苗不仅存活,且已结穗,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其染色体序列与地球上最新复苏的远古稻种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生命的信息,或许早已超越星球界限,以农业为载体,在宇宙尺度上传递。
一年后,首届“大地诗人奖”颁布,获奖者是一名八岁藏族女孩,她在作文《妈妈的味道》中写道:
>“去年冬天,阿妈用老灶煮了一锅黑米饭。那天晚上,我家的狗第一次不吃狗粮,蹲在锅边闻香味。后来我做了个梦,梦见阿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看着外婆做饭,再后来,我又梦见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女人,她穿着很旧的衣服,在田里弯腰插秧。醒来时,我发现枕头湿了。我不知道那是我的泪,还是她的汗。”
这篇文章被译成一百零八种语言,刻在“真味碑”背面。
又一个秋天来临,孙女十岁生日那天,她站在田头,亲手收割了自己种下的第一株黑稻。稻穗沉甸甸的,随风轻晃,仿佛在鞠躬致谢。
沅生站在她身旁,望着漫山遍野金黄翻滚,忽然听见耳边再次响起铜铃之声。
这次,不再是一片碎片。
而是整串铃铛,在无风的空中,悠然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