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话,陶罐都为之震动。
十年后,小女孩长大,成为新一代言师。她不要称号,不立门户,只带着一本手抄《阿念语录》,走遍荒村野岭,教人识字,教人说话。
人们叫她“小念”。
又三十年,通天峰迎来一场罕见暴雨。
雷电交加中,桃树轰然断裂,主干倾倒,砸向小屋。众人惊呼抢救,却发现树心早已空朽,内里藏着一只青铜匣,封印严密,刻着“待吾死后启”。
匣中仅有两物:
一卷帛书,题为《自由之辩?终章》,署名:**许知非、陆昭、阿念、寒漪、林疏影、莫归尘合著**;
一枚信印,材质不明,非金非玉非石,握在手中竟有脉搏跳动之感。
帛书开篇写道:
>“我们曾以为,自由是打破枷锁。
>后来才懂,真正的枷锁不在颈上,而在舌根。
>一个人可以被囚禁,但只要他还敢说话,灵魂就不曾投降。
>一群人可以被屠杀,但只要还有一句真话流传,光明就不会断绝。
>所以此书不留答案,只留问题。
>因为提问,即是觉醒。
>因为开口,便是反抗。
>愿后来者,永不习惯沉默。”
那枚信印被供于桃树旧址,日夜受风雨洗礼。
奇怪的是,每逢有人在其前说出毕生最难启齿之言,信印便会发热发亮,随后在方圆十里降下细雨,雨滴落地即凝成微型信印,散布田野。
百年后,考古者发掘此地,称其为“万言原”。
出土文物中,最奇异者乃一枚残破陶罐,内壁刻满无法辨识的文字,经学者破译,竟是十万个人名与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最后一行写着:
**“我说出这句话时,花开了。”**
而此刻,在某个遥远山村的夜晚,一盏油灯下,老妇正给孙儿讲故事。
“奶奶,掌门师伯真的不是掌门吗?”
“是也不是。”她微笑,“他是,也不是。重要的是,他选择了说实话。”
“那我们现在说的话,也会变成历史吗?”
“会。”她望着窗外星空,“只要你们不停止开口。”
风穿窗而入,吹动书页,恰好翻到《真言论》最后一页。
空白处不知何时被人添了一行小字:
**“下一个说真话的人,是你吗?”**
檐铃轻响,如约而至。
仿佛回应,又似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