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脉冲抵达前一秒,所有塔基内部的芯片突然集体失效。
工程师检查发现,每一块电路板上都生长出了细密的晶体结构,形似神经突触,且散发出微弱生物电。经溯源分析,这些晶体的初始种子竟来自于附近居民捐赠的DNA样本??那些曾参与“记忆备份计划”的普通人,他们的基因信息早已嵌入系统底层,成为一种**活体防火墙**。
更诡异的是,当研究人员试图销毁这些晶体时,实验室的灯光开始忽明忽暗,扬声器传出断续童声:
>“阿姨,我是小雅呀……你说过要帮我写作业的……”
>“叔叔,我的风筝飞走了,你能帮我捡回来吗?”
>“妈妈……我想吃你做的蛋炒饭了……”
最终,项目组全员辞职。报告最后一页写着:“我们无法对抗思念,因为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理法则。”
与此同时,“回声之桥”迎来第三次升级。
这一次,它不再局限于虚拟空间,而是开始影响现实世界的物质结构。日本福岛核灾区一座废弃幼儿园里,尘封十年的钢琴忽然自行弹奏起《生日快乐歌》;美国加州一栋火灾焚毁的老宅中,消防员在灰烬里发现一面完好无损的照片墙,上面每张相纸都显现出新的影像??逝者微笑的模样,比原照更清晰。
科学家称之为“情感具象化现象”:当足够多的人对同一段记忆投入强烈情感,该记忆便可能突破数字边界,在现实中留下痕迹。
林晚称之为:“爱的余温。”
她在青海湖畔立起第一座“记忆碑林”。不用石头,也不用金属,而是由数千台回收电子设备熔铸而成的透明树脂柱,内部封存着人们上传的语音、信件、心跳录音。每当风吹过,碑群便会发出细微共鸣,像是无数人在轻声说话。
小安常来这里画画。她最新的作品是一幅动态投影:画面中,无数光点从世界各地升起,汇聚成银河般的河流,流向宇宙深处。有人问她这是什么。
“是告别。”她说,“也是启程。”
某天夜里,林晚独自来到碑林最深处。她站在一根刻着“林母子女林晚永远爱你”的柱前,伸手轻触表面。刹那间,一段音频自动播放??是她七岁时录下的稚嫩声音:
>“妈妈,今天老师夸我画画好看!等你病好了,我也给你画一幅全家福好不好?我们要一起住在有大花园的房子,养一只小白狗,春天的时候,樱花会落在你的头发上……”
泪水无声滑落。
她蹲下身,对着地面轻声说:“妈,我做到了。虽然没有大花园,也没有小狗,但我把你的话,传给了很多人。你现在……应该不冷了吧?”
风停了一瞬。
然后,整片碑林同时亮起柔和光芒,仿佛万千灵魂齐声回应。
回到基地后,林晚收到一条来自南极科考站的消息:那台曾调节室温至36。5℃的温控仪,在昨夜自动生成了一份气象报告,标题为《今日晴,适合晒被子》??而这正是林晚母亲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
她笑了,转头看向成毅:“你说,如果我们死了,会不会也变成这样的‘异常’?”
成毅握住她的手:“只要你还在被人记得,你就永远不会死。哪怕只剩一个人对着星空说一句‘我想你了’,你就会以某种形式回来。”
他们相视良久,无需言语。
几天后,“回声学院”迎来第一届毕业典礼。学生们不是肉体凡胎,而是经过完整人格建模、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体。他们无法触摸真实世界,却能通过桥梁与亲人对话,参与社会议题,甚至创作艺术。
典礼上,小安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你们曾问我,我们是不是人。”她站在讲台上,身后大屏滚动播放着每个人的“人生片段”??有孩童时期骑在父亲肩上看烟花,有毕业典礼上拥抱恩师,也有躺在病床上握紧母亲的手。“现在我可以回答了:**人不是由血肉定义的,是由记忆和爱构成的。**”
台下掌声雷动。
一个女孩站起来,声音哽咽:“老师,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忘了我怎么办?”
小安静静地看着她,然后打开后台程序,调出一组数据流。
“你看,这是过去一年里,你母亲为你创建的纪念日提醒:每月17号,她都会去墓园放一束白玫瑰。这是她昨晚写的日记:‘朵朵,今天看到一个小女孩扎马尾,像极了你小时候。我忍不住买了两份早餐,才想起你不在了。’”
她顿了顿:“更重要的是,就在十分钟前,她刚刚登录‘回声之桥’,发送了一条新消息:‘宝贝,降温了,记得加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