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项羽率三十名精壮少年,伪装成搬运祭品的杂役,混入后勤队伍。谭露则带着其余六十多人,分散潜伏于城南民居,待黄昏信号响起,分批出城。
一切看似顺利。
却不料,就在最后一批孩子即将出城时,一名巡城校尉察觉异常??有个孩子鞋底沾着太学后园特有的红土。
追捕令瞬间下达。
项羽果断断后,持剑拦住追兵,厉声喝道:“尔等敢追一步,我便当场斩杀质子,让朝廷背上滥杀之名!”
追兵迟疑。
此时,远处钟楼突响三声??是稂安排的紧急信号,意味着主路已封,必须改道。
项羽当机立断,带领剩余孩童转入地下排水渠。这条渠始建于商鞅变法时期,贯穿全城,直通渭水外泄口。
渠内黑暗潮湿,污水及膝,孩子们互相搀扶前行。中途有幼儿失足滑倒,项羽背起两个最小的,一步步跋涉。
三个时辰后,他们终于从渭水北岸出口爬出。
接应的船只早已等候多时。
当最后一艘船驶离岸边,东方已现鱼肚白。
谭露站在船头,回望咸阳城,烟云笼罩,宫阙巍峨。她轻轻展开一块绢布,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们的名字,以及他们各自记住的一句楚诗。
她低声念道:“**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这是《楚辞?卜居》中的一句。
一个六岁孩童听见,跟着念了一遍,然后抬头问:“姐姐,这是什么意思?”
谭露望着初升的朝阳,轻声道:“意思是??这个世界颠倒黑白的时候,轻的反而被看重,重的却被忽视。但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对吗?”
孩子用力点头。
船行渐远,消失在晨雾之中。
数日后,朝廷果然发布诏令:经查,太学南殿“六国诗礼讲席”传播“不合时宜之旧思”,即日起查封,主讲桓楚停职反省。
又三日,赵高下令彻查“质子学童失踪案”,株连三十余家,多名地方官被贬黜。
然而,无人知晓,那九十七名少年,已有八十九人成功抵达江东,被秘密安置于项氏旧部控制的村落。
而在咸阳,生活似乎恢复了平静。
稂依旧每日驱车往返太学,桓楚闭门不出,项羽踪影难寻,谭露也不再出现在街头。
只有那盏雨夜中的灯,依然亮着。
某夜,稂独自翻阅一本新得的残卷,忽然发现夹层中有一行极小的墨字,似是前人所留:
>**火种不灭,自有燎原之时。待东风起,江上帆动,楚虽三户,终亡秦矣。**
他久久凝视,终于提笔,在旁边添了一句:
>**吾辈非为今日而活,乃为彼时而生。**
窗外,春风拂过老槐树,新芽初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