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文娱2000:捧女明星百倍返利 > 第417章 选角开始(第1页)

第417章 选角开始(第1页)

唐文晚上约了人吃饭,是三大电信公司的高层。

这饭局不好放鸽子。

不过好在晚上也不用聊什么正事儿。

就是唐文和蓝星的那些铃声分成,到账的很及时。

唐文出面吃饭,是拿出态度,谢谢他。。。

夜深了,南屿的潮声像是一句重复千年的低语,在礁石间来回穿梭。文弟坐在卫生所外的小木凳上,竹笛横放在膝头,指尖轻轻摩挲着那道从笛尾蔓延至中段的裂痕。这裂痕是他第一次吹错音时摔出来的,阿公没骂他,只是用蜡封住了缝隙,说:“人会犯错,笛子也会记住痛,这才叫活着的声音。”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昭发来的加密消息:【“听音塔”结构模型已重建,初步判断为二战时期日军部署的水下声学监听阵列,具备定向放大与反射特定频率波段的能力。目前无法确认是否仍在运行,但海底扫描显示其顶部有近期人为开启痕迹。】

他盯着屏幕良久,把最后一口凉透的茶喝尽。风从海面卷来,带着咸腥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他知道,这件事远没有结束。那个伪造撤离令的信号虽被识破,干扰装置也被打捞上岸,可真正的幕后之人??那些懂得修改“海语”编码、又能精准利用历史设施的人??依旧藏在暗处。

更让他不安的是,“共感模式”上线后第三天,系统后台监测到一组异常访问记录:同一IP地址连续七十二小时高频调取【NY-001】样本数据,且每次请求都附带模拟心跳与呼吸节奏的反向注入参数,仿佛有人试图**让机器学会“装出生命温度”**。

这不是普通的黑客行为,而是一种近乎执念的模仿。

他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将该IP列入全球黑名单,并通知边防技术组追踪源头。结果令人震惊??信号最初来自东南亚某离岸服务器集群,最终跳转节点竟落在国内一座偏远气象雷达站,注册单位为“国家海洋环境观测中心附属第六研究所”。可经查证,这个编号根本不存在。

“冒名顶替。”李昭在视频通话里咬牙,“他们已经在体制内造了个影子机构。”

文弟闭上眼,脑中闪过阿公说的那句话:“他们偷走了风里的密码。”

原来不是比喻。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岛上仅有的几位渔民开了个短会。没有录音,不写纪要,只靠口传。他告诉他们,接下来一段时间,每艘出海的船都要携带一台特制接收器,能自动比对广播中的“海语”信号是否符合原始编码规则。一旦发现偏差,立即触发警报并上传坐标。

“这不是防贼,”他说,“是防鬼。有些声音本不该存在,却想骗我们相信它是真的。”

老船长巴图点点头,把烟斗磕了磕:“我年轻时听过一个事。八十年代,有艘外轮在台风夜里撞上了暗礁,全船遇难。可之后几年,每逢风雨夜,电台里总能收到他们的求救信号,声音一模一样,呼号也对……直到有个懂声纹的老导航员听了回放,说‘不对,这人说话时不喘气’。”

众人默然。

当天午后,文弟独自登上北崖。那里有一块突出海面的黑岩,形如俯冲入水的鹰隼,当地人称“望归石”。据传百年前,渔女们常在此等候丈夫归来,若见帆影便吹响骨哨传递平安讯号。如今哨声早已失传,只剩断壁残垣立于浪涛之上。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卫星天线,再次打开那段由“海语者07”发来的音频文件。频谱分析界面缓缓展开,那串隐藏在笛声后的GPS坐标清晰可见。但他这次不再关注位置信息,而是将整个音频拆解成毫秒级片段,逐帧观察波形变化。

忽然,他在第4分17秒处捕捉到一丝异样。

在主旋律暂停的间隙,背景噪声中出现了一段极微弱的叠加音??几乎被海浪掩盖,若非使用量子降噪算法几乎无法分离。当他将其提取并拉伸十倍播放时,竟听出了一个人声的残影:

>“……文……回来……别信……标准版……”

他的心猛地一沉。

这不是合成音,也不是AI生成,而是真实人类录音经过多重压缩与掩蔽处理后的残留!而且,说话者的语气熟悉得令人心颤。

“阿公?”他喃喃道。

可问题是,这段音频是在老人尚未发病前就发送给他的。也就是说,这条信息,要么是预录的,要么……是某种超越时间逻辑的存在。

他猛地想到什么,迅速调出“真实语言库”的日志系统,查询【NY-001】样本最后一次本地备份的时间戳。结果显示:**200X年X月X日23:48:11**,录入人:阿木尔。

正是老人亲笔签名的那一天。

可就在三分钟之后,系统日志显示有一次未授权的远程读取操作,来源IP已被清除,但数据包特征残留表明,对方不仅下载了完整音频,还植入了一段反向反馈程序,能在未来某个特定条件下激活隐藏信息。

换言之,老人早在三年前就预料到了今天的危机,并用自己的方式留下了一条“时间胶囊”。

文弟感到脊背发凉。

他重新审视整件事:为何“心语科技”偏偏选中云南傣族老妪的声音?为何他们复制的“海语”偏偏少了那半个音的颤动?为何虚假信号会选择在夜间发射,且频率恰好与“听音塔”的共振区间吻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