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文娱2000:捧女明星百倍返利 > 第417章 选角开始(第2页)

第417章 选角开始(第2页)

一切都不是巧合。

这是一个跨越十年的布局。有人早就盯上了“真实语言库”,尤其是其中那些蕴含文化密码的濒危语音。他们不需要全部破解,只需要篡改关键节点,制造混乱,就能动摇整个民间信任体系。

而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已经掌握了某种接近“情感建模”的技术边界??不仅能模仿声音,还能模仿**生命的质感**。

当晚,他做了一个决定:启用“静默协议”中最极端的一级响应机制??**声源自毁程序**。

这项功能原本只为防止极端情况设计:当某段声音遗产被证实遭到不可逆污染或滥用时,系统将自动触发加密擦除指令,永久销毁原始母本及所有分布式备份,仅保留元数据档案供研究追溯。

但他知道,一旦启动,意味着南屿百年传承的“海语”将彻底消失于数字世界。哪怕是为了阻止敌人再造伪声,这也无异于割腕止血。

他站在服务器控制台前,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迟迟未落。

就在这时,病房传来急促铃声。

阿公醒了,而且神志异常清醒。他让护士扶自己坐起,第一句话便是:“把笛子拿来。”

文弟快步赶去,把竹笛递到他手中。

老人抚摸着笛身,轻声道:“你知道为什么‘唤命调’必须降半个音吗?”

“你说过,那是眼泪滑落的感觉。”

“不全是。”他摇头,“真正的原因是??只有活人能吹准那个音。死人不行,机器更不行。因为那个音不在谱上,它在喉咙抖的那一瞬间,在吸气时胸口起伏的节奏里,在你想哭又忍住的时候……那是灵魂打颤的频率。”

他抬起浑浊的眼睛,直视文弟:“你要毁掉它?”

“如果它已经被玷污,我宁愿让它只存在于记忆里。”

老人忽然笑了,笑得像个恶作剧得逞的孩子。他举起笛子,吹出三个短促音符:Sol-La-Sol。

紧接着,他又吹了一遍,音高相同,节奏一致。

可文弟听得出来??第二遍,气息变了。有一种微妙的滞涩感,像是刻意模仿却力有不逮。

“第一遍是我吹的。”老人说,“第二遍,是你上次录下来的AI复刻版。听得出差别吗?”

文弟点头,喉头发紧。

“那就够了。”老人把笛子塞回他手里,“只要还有一个人能听出来,‘海语’就没死。你不必毁它,你得养它。”

“怎么养?”

“让它继续变。”老人咳嗽两声,“语言不是石头,是河。你以为你在守护一条固定的路,其实你是在陪它流动。明天我教你一首新编的‘反诱航曲’,专门对付那些假信号。用七个变音符打乱节拍,像渔网缠住鲨鱼的嘴。”

文弟怔住。

原来老人早就在准备反击。

三天后,“共感模式”迎来一次紧急更新。新增一项名为“活态演进”的子功能:允许核心传承人定期上传经验证的新版本语音编码,系统将自动标记版本迭代路径,并对旧版发出“可能过时”提示。同时,每位使用者在播放时需完成一道简单的听觉辨识测试??例如分辨真假“Sol-La-Sol”序列??通过后方可解锁完整情境还原。

此举等于宣告:“真实语言库”不再追求“绝对真实”,而是转向“持续验证的真实”。

消息传出,舆论再度沸腾。有学者批评这是“向不确定性投降”,也有媒体赞其为“数字时代的声音达尔文主义”。

但在南海渔村,反响截然不同。

湛江港一位退休雷达兵自发组织“听音队”,招募百余名老年渔民每日监听海上广播,专门甄别可疑信号;海南文昌中学开设选修课,教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笛音频谱差异;甚至连抖音都有主播发起“全民测耳力”挑战,播放真假“海语”片段让用户投票,话题播放量破十亿。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技术围剿。

一个月后,文弟收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函件:基于“南屿事件”的全球影响,《声音伦理公约》草案已完成起草,拟设立“数字声格权”概念,明确死者声音不得用于交互式AI应答,违者将以“精神侵害罪”追责。同时建议各国建立“声音安全红线”,对涉及民族通信、应急救援等敏感领域的语音系统实行国家级监管。

与此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宣布立项纪录片《海语者》,由文弟担任总导演,全程记录这场无声之战。首集标题定为:《谁在替亡者说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