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前,他在“声音档案馆”发布了一则告别留言:
>“如果我消失了,请继续说话。
>不要用我的名字呼唤我,
>用你自己的声音,告诉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我还痛,我还爱,我还活着。”
飞机降落在旭川机场时,天正下着细雪。纪一戴着口罩和鸭舌帽,随身只带了一个小型便携录音仪和一台改装过的“耳镜”终端。按照定位,那座疗养院位于深山之中,公路在距离目的地五公里处戛然而止。
他徒步前行,脚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响。森林寂静得异常,连鸟鸣都没有。直到看见前方铁门上锈迹斑斑的牌子:【国立北见心理康复中心?禁止入内】
推开门的瞬间,一股陈年霉味夹杂着电子设备散热的焦灼气息扑面而来。走廊尽头,一盏应急灯忽明忽暗,墙上贴着泛黄的心理评估表,上面写着患者的姓名与诊断结果:
>“患者A7:持续表达丧失欲求,建议加强‘环境安抚音频’剂量。”
>“患者B3:表现出对死亡话题的过度兴趣,启动‘认知柔化’干预。”
纪一一步步深入,手中的耳镜突然发出警报:空气中存在极低频声波震荡,频率为18。5Hz??次声波范围,人类无法直接听见,却能引发焦虑、幻觉乃至器官共振损伤。
他屏住呼吸,打开录音仪,试图捕捉源头。就在这时,广播系统骤然响起。
没有音乐,没有提示音,只有一个女人的声音,温柔得令人心碎:
>“欢迎回来,纪一先生。我们等你很久了。”
>“你知道吗?你母亲也曾站在这条走廊上,听着同样的声音。她说这是‘灵魂的镇静剂’。但她错了。真正能让世界平静的,不是理解痛苦,而是让痛苦消失。”
>“现在轮到你做出选择了。加入我们,或者……成为下一个被静音的人。”
纪一冷笑一声,举起录音仪,对着空气说道:
>“你说我母亲错了?那你一定没听过她最后一段录音。”
他按下播放键。
那是母亲去世前三天录下的语音日记,背景是医院的心电监护仪滴答声:
>“我知道你们都想让我安静下来。医生给我药,同事劝我休息,连儿子也说‘别再研究那些难听的声音了’。可你们不明白……越是痛苦的时候,人越需要发出噪音。咳嗽、喘息、骂人、尖叫……这些都是生命还在挣扎的证据。”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学会了优雅地沉默,那不是进步,是死亡的序曲。”
>“所以,哪怕只剩下一口气,我也要吵下去。”
音频结束,整栋建筑陷入死寂。
片刻后,灯光全灭。
黑暗中,无数扇房门缓缓开启,仿佛整座疗养院苏醒了过来。纪一迅速退至墙角,启动耳镜的热成像模式。画面中,十几个模糊的人形轮廓正从各个房间走出,步伐整齐,如同被同一根线牵引。
他们穿着旧式病号服,脸上戴着特制面罩,表面覆盖着微型扬声器阵列,正不断释放出一种柔和的哼鸣声??正是那段“冥想引导音”的变体。
“认知平滑化实验体……”纪一喃喃道,“他们把活人改造成声音武器。”
就在第一具实验体伸手抓向他的瞬间,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钢琴声。
错音连连,节奏混乱,却充满力量。
是《噪点行动》的主旋律!
紧接着,更多声音涌入:口哨、鼓掌、孩童嬉笑、街头争吵、救护车鸣笛……全部来自纪一之前收录的“人类非完美发声库”。这些声音以极高强度从建筑外部立体环绕进来,形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声音风暴”。
实验体们动作停滞,面罩上的扬声器发出短促杂音,像是系统冲突导致的崩溃前兆。
纪一趁机冲向中央控制室,破门而入。里面布满老旧服务器,显示屏上滚动着实时数据流,标注着全球各地的情绪指数地图。红色区域代表“高冲突风险”,正被逐步压缩;蓝色区域则是“情感稳态区”,不断扩大。
而在主控台中央,放着一本纸质笔记本,封面上写着:
>**《回声清除手册?终极版》**
>编撰者:未知
他翻开第一页,瞳孔骤缩。
上面赫然是《归音》系统的完整架构图,细节精确到每一行代码的功能说明。而在页脚,有一行手写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