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和闺蜜嫁进侯府吃瓜看戏(穿书) > 165第 165 章(第2页)

165第 165 章(第2页)

>“吾生于贫户,父谓‘女娃如草芥’,七岁即令牧羊。十二岁那年,见村中新立女塾,我日日放羊绕道窗下,偷听先生讲‘人皆可以为尧舜’。某日风雨大作,我蜷缩檐下不肯归,先生开门见我,问:‘你想读书?’我点头。他递来一本残破《千字文》,说:‘那你先认这四个字??天地玄黄。’

>从此,我不再是无名牧女。我是阿兰,是我自己选的名字。”

每写完一段,便有人含泪诵读,全场静听。许多学生伏案痛哭,又强忍悲痛提笔续写。

与此同时,燕宜派快马分赴各地,邀请所有合作团体联署支持??商帮、医馆、船户联盟、织坊工会、尼庵道观……甚至远在云南的彝族女酋也遣使送来一枚银饰,上刻彝文:“女子开口,山河改道。”

第七日午时,《万女书》终成。全长三十六卷,收录九百八十七位女子亲述,附图二十三幅,包括学堂旧照、学生作业、抗税文书、航海执照等实物拓印。全书以靛蓝粗布为封面,中央烫金镌刻两个大字:

**她言**

当夜,燕宜率二十名弟子护送《万女书》进京。临行前,她在书院门前点燃一盏孔明灯,纸上只书一行字:

>“若此书不能入殿,愿我骨为阶。”

车队悄然出发,沿官道北上。为避耳目,她们昼伏夜行,绕开驿站,食于荒村,宿于野庙。途中三次遭遇盘查,皆因携带大量文书被疑为“逆党”。一次险些被扣押,幸得一名退休刑名师爷认出燕宜,慨然作保:“此女曾在兰州公堂驳倒崔御使,乃真才女,非妖言惑众之徒。”

行至河南境内,忽闻前方战报:北狄犯境,边关告急,朝廷征调各地壮丁驰援,同时暂停一切非紧急奏章呈递。

随行弟子惶恐:“这可如何是好?若军情遮蔽天下视听,我们的《万女书》岂非石沉大海?”

燕宜却冷笑:“他们以为战火能掩盖民心?殊不知,越是危难之际,越需倾听万民之声。”

她当即改道,奔赴最近的军营??那是戍边将领之女曾来信提及的雁门关防区。

守将听闻“燕宜来访”,亲自迎出辕门。原来其女正是女塾毕业生,现为军中医助,刚因研制防疫药方受嘉奖。

燕宜直言来意。将军沉吟良久,终允诺:“我可以派轻骑护送你们入京,但须伪装成军情急报车队。另外……”他取出一份战报副本,“你也帮我捎一样东西进去。”

燕宜接过一看,竟是前线女兵联名请战书,请求编入突击队夜袭敌营。理由写着:“男子能冲锋,女子亦可陷阵。况我等习武多年,岂甘坐守后方?”

她眼眶发热,郑重收下。

三日后,一支打着“羽林急讯”旗号的骑兵队伍疾驰入京,在晨雾未散时抵达皇城东华门外。

燕宜下车,捧《万女书》步行至通政司门前,双膝跪地,高举长卷。

“民女燕宜,代九百八十七名女子,呈《万女书》一册,恳请陛下亲览!”

守卫欲驱赶,却被身后一声喝止。

“让她跪。”身着蟒袍的中年宦官缓步而出,正是宫中掌印太监李德全,“这书……昨夜便有人交代,务必呈给皇上。”

燕宜抬头,见对方眼中竟有几分敬意。

半个时辰后,内廷传出消息:皇帝彻夜未眠,阅毕《万女书》,召内阁重臣议事至天明。

次日清晨,圣旨下达:

一、同安公主无罪,恢复自由,赐金帛以慰辛劳;

二、女子经义科正式纳入国子监体系,三年后试行授职,优先录用教育、医药、律法领域;

三、敕令各地设立“女子劝学所”,由地方官协同女塾共同管理;

四、表彰雁门关女兵请战之举,特设“巾帼先锋营”,编制独立,军饷同等待遇。

另附御批朱语一行:

>“朕观《万女书》,字字泣血,句句含光。昔谓女子无才,今知非无才,乃无路耳。开此一路,非为恩典,实乃补天。”

消息传开,举国沸腾。

苏州书院门前,百姓自发聚集,燃起百支红烛。孩子们齐声朗诵《天地歌》:

>“我生自有命,何必拘闺庭?

>提笔判是非,执锄耕太平。

>不羡鸳鸯枕,要争日月明。

>今日我在此,明日天下行!”

燕宜站在楼上,看着人群中的笑脸,忽然感到一阵眩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