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李影巧笑嫣然,接过宋词递来的茶杯,指尖在温热的杯壁上轻轻摩挲。
一旁,林浩大大咧咧地在沙发上坐下:“宋老板一早把我们叫过来,有何事吩咐?”
宋词拍了拍好兄弟肩膀,眼中带着笑意,语。。。
风穿过纳西古村的青石巷,卷起几片晒场上飘落的玉米叶,在低矮的土墙间打了个旋儿,又轻轻拂过陈露声音博物馆门口那串铜铃。叮当一声,像是某种古老节气的提醒。
她正坐在火塘边整理昨日采集的录音??是村中一位八十六岁的东巴老人讲述的洪水创世神话。老人说话时气息微弱,却字字如凿刻于岩壁之上,每一个音节都带着烟熏火燎的温度。陈露将磁带倒回开头,戴上耳机重听了一遍,忽然发现背景里有段极细微的颤音,像是风穿竹林,又像谁在远处吹骨笛。
她皱眉,把那段音频导入便携设备做频谱分析。波形图跳动片刻后,显现出一组规律性脉冲:18。2Hz,持续十七秒,间隔三十九秒,循环往复。
她的手指顿住了。
这个频率……和三年前在密林深处听到的一模一样。
陈露缓缓摘下耳机,望向窗外。夕阳正斜照在玉龙雪山的雪顶上,金红色的光晕沿着山脊流淌下来,仿佛整座山脉都在呼吸。她起身走到屋角那个老式保险柜前,输入密码,取出一枚用丝绒包裹的小石核。
它比记忆中更温热了些,表面浮现出细密的裂纹,像是内部有什么正在缓慢苏醒。她指尖轻触其上,一缕微弱声波顺着指腹传入体内,直抵耳蜗深处??那不是声音,而是“意义”本身以振动形式直接注入意识。
【脉冲坐标更新:北纬52°15′,东经126°03′】
【响应阈值提升至7。8级情感共鸣】
【言种计划进入第二阶段】
陈露闭上眼,脑海中自动浮现地图:那位置位于大兴安岭腹地,靠近鄂伦春族传统猎区,常年冰雪覆盖,人迹罕至。更重要的是,那里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语源探察工程”的秘密基地之一,而主持该项目的,正是林知远的父亲,语言学家林振邦。
她还记得小时候翻看他书房里的泛黄笔记,其中一页写着:“某些语言并非由人类发明,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只是听见了它们。”
当晚,她拨通了赵冉的卫星电话。
“你感觉到了吗?”不等对方开口,陈露先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也收到了?”赵冉的声音透着疲惫,“昨天凌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集体报告,羊群突然围成圆圈,发出一种类似喉音吟诵的声音。我们赶到现场提取音频,结果……解析出了西夏文《天盛律令》残篇。”
“不止这些。”张牧野的声音突然插入通话,“台湾兰屿的达悟族渔船昨夜全部自动返航,船上的导航仪显示他们接收到一段海底声波信号,内容是一首从未记载过的祭海歌谣,语法结构与南岛语系早期形态高度吻合。”
三人连线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确认:全球七个共振节点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全部激活,且每次脉冲释放的时间点,恰好与石核记录的《言灵归来》播放周期完全同步。
“这不是自然现象。”张牧野低声说,“它是有目的的唤醒行为。而且……我觉得它在等你。”
第二天清晨,陈露背起行囊,锁好博物馆的大门。临走前,她在留言簿上写下一句话:
“我去听大地的回答了。”
前往大兴安岭的旅程异常艰难。暴风雪封锁了大部分山路,民航停飞,铁路中断。她只能搭乘一支科考队的补给直升机,在零下三十八度的极寒中飞行六小时,最终降落在一片被冰层封冻的湖泊上。
营地早已废弃多年,铁皮屋塌了一半,窗户碎裂,门框上挂着厚厚的冰帘。但当陈露踏入主控室时,却发现一台老式录音机仍在运转,胶带缓缓转动,传出沙沙的杂音。
她走近一看,标签上写着:“林振邦?语觉实验第号记录”。
按下播放键的瞬间,整个房间的灯光忽明忽暗。录音开始于一段平静的男声陈述:
>“1963年冬,我们在这一带发现了地下空腔。钻探取样显示,岩层中含有大量未知有机晶体,能对特定语音产生共振反应。最奇怪的是,每当有人用古通古斯语诵读创世诗篇时,洞穴深处就会传来回应??不是回声,而是‘补充’。就像……有人在帮我们完成句子。”
接着是一阵剧烈喘息,夹杂着仪器报警声。
>“它不是机器……也不是生物。它是‘记忆体’。所有失落的语言,都被它保存着。但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以为是在研究它,其实……是它在筛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