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这份上,谢兰藻只能继续惯着她了,一叉手回答说:“臣知道了。”
到了五月中旬的时候,赵嘉陵一番乔装打扮后又出宫了。怕惊动明德书院的学生,赵嘉陵和谢兰藻一开始并没有在众人跟前露脸,只是悄悄地与负责明德书院的人碰面。明德书院一如国子监,由学舍、食堂,规矩也比国子监严,幼学班的孩子可以每日回家,但其余学生除了放假不能回,而且不许书童杂役伺候。
赵嘉陵逛了一圈学舍,又去检查食堂。这些都是由书院出钱的,比不得权贵家的盛宴,但也能让学生饱腹。赵嘉陵不想在吃住上苛待学生,见一切都如她所预料的那般,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
【恭喜宿主触发成就“吾善养天下士”。】明君系统快活的声音响了起来。
谢兰藻的神色如常,给事中杜温玉的神色稍有些变化。
不过赵嘉陵也没有注意,她心中颇为纳罕:【朕没有接任务啊。】
明君系统:【宿主不是做了明德书院任务吗?还有进贤人的,这成就是任务的“回声”。奖励还是很丰厚的,是种植大礼包呢!宿主,我们发达了!】高扬的音调充分彰显系统的快乐和得意,成就和奖励是不可控的,触发后它跟宿主有一样的惊喜。
“种植大礼包”五个字终于让谢兰藻的眼皮跳了跳,给事中杜温玉呢,心中情绪也是复杂难言的。她回到京中有段时间了,自然也知道陛下得神明护佑。但这事儿实在是匪夷所思,别说几个月,可能过个几年她想起后都会恍惚惊惧。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会宣扬天命,甚至因此大兴排场,耗费无穷资财。但那些祥瑞吧,其中掺杂太多水分了,挤一挤就不剩下什么。倒是陛下,真正的神恩在身,礼部那边几度想用高规格的仪式来迎接,但陛下总是摆摆手拒绝。
所以,上天真正的恩典,是不会劳民伤财的,甚至会指明一条通坦的大道,是吗?
赵嘉陵没有继续跟系统讨论种子的事,而是让杜温玉引路——参观之事,还是依照书院的课程安排来。出于一些思维惯性,除去赵嘉陵提出的学舍、食堂后,杜温玉第一个介绍的就是文学——时人重文学,自然以它为正业。
窗明几净,不见书本与砚台齐飞的惨状。
失败只属于国子监。
赵嘉陵没有考校学生课业的打算,也没露脸,只略略地问了几句。
“朕看杜卿先前的折子上提了‘刊物’的事?”赵嘉陵道。近来需要劳心的事情不少,非军国大事,赵嘉陵极少回复,大多批个“闻”。
杜温玉回道:“文学院先行,博采文章,第一期已付与匠人刊刻。”皇雍印刷坊隶属于明德书院,想出刊还是简单的,编纂校对审阅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来做。“刊物将以明德书院的名义发行,到时候也会送一些到图书馆、书局,供天下学子浏览。”
送到书局的刊物想来也会收些成本价,赵嘉陵对此没什么意见,也不会觉得铜臭味污染了学风。她点了点头道:“那质量上得严格把关了,可不能引得天下学人笑。”
杜温玉点头:“臣省得。出刊前,已请明德学士看过。”如今的明德学士大多是这一科的新进士,当官的经验没有,可学识还是够的。
“文道隆隆,扬我德风。”赵嘉陵话锋一转,又问,“那其余科目呢?”
“除了兵学外,都准备出自己的刊物了。只是有的碍于内容少,恐怕得许久后才出一册。”杜温玉露出了几分为难之色。那些科目的书册谁都能浏览,但过往未曾触及的东西,一时半会儿也消化不了,有的科目是交叉的,然而需要的不是文学功夫,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人。
“未必需要刊订成书册。”谢兰藻一挑眉,“如书画做一幅呢?”
【噫!报纸!】明君系统又开口了。
【就是将版面分成“豆腐块”,刊些短小的内容,学科报可以,政务也可以。像一些大政方针也可以通过报纸送到州县。】
赵嘉陵静默了一会儿:【你怎么不早说?】
明君系统:【。】
它是个庞大的数据库没错,但需要“检索”触发的。
杜温玉眼皮子一跳,道:“是个好主意。”
“这事便交由明德书院来办。”赵嘉陵痛快地将事情送到杜温玉的手中了,犹豫片刻后,又说,“人手不足用的话,就去国子监找。当然,那些酒囊饭袋就免了。朕怕他们的‘大智慧’把事业给搞砸了。”
陛下对国子监的鄙夷那是不加掩饰啊,杜温玉暗叹一口气,点头称是。想了一会儿,她又道:“有学生依照书籍在捣鼓什么水泥。”因为都是时新的东西,杜温玉秉持着“放开手脚去做”的念头,任由学生们折腾。学文学、律学的在认知内,但其余科目,尤其是化学、工学,制糖、制酱、酿酒、晒盐,甚至是冶炼……五花八门的,着实让杜温玉大开眼界了。起初她还日夜发愁,连梦里都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奇景呢。后来得知陛下鼓励创新后,她的心绪也平了,做实验别闹出伤亡来就好。
【三三?】陌生的词汇找系统准没错。赵嘉陵也只是翻一翻呢,哪能将书本上的每个字都记在心里?
明君系统:【触发“主线任务治国建设想要富先修路”,宿主加油!】
赵嘉陵“嘶”一声,任务都来了,那研究水泥的,必须得弄出成果来了。
她问道:“是谁在研究?”
杜温玉道:“一个来自剑南道眉州的学生,名唤归鸿景。她非衣冠户,家中从事瓷器烧炼。”能识文断字的孩子,大约家中大人都是希望她能有出息的,但归鸿景的兴致显然不在举业上。在得知明德书院选人的时候,她就到州衙自荐了。
谢兰藻道:“只她一人么?”
杜温玉摇头说:“还有高驸马、万年县主,以及工部、将作监那边的官员和匠人们。”她回忆了一下归鸿景送来的报告书,上头写了“石灰岩矿”“黏土”“废铁渣”等,这些可不是明德书院能提供的,想研究的话怎么都得和工部那边联合。
赵嘉陵若有所思,她笑了一声道:“不必拦着她们,必要的时候可以大开方便之门。”
之前系统结算的奖励中,有一项跟冶炼有关的。她隐约记得重新建造的作坊,已经开始改进窑体并且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了,连鼓风都进行了升级。具体怎么做她不知道,但新锻造出来的剑已充分展示匠人们学会了智慧的结晶。
谢兰藻道:“臣记得书上写了水泥铺设道路,干涸后颇为坚硬。长安大道风沙扬起,一到落雨天颇为泥泞。如果能够研究出来水泥,那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想要推行——”她顿了顿,望着赵嘉陵,没有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