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明觉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望着她,“它不仅能接收情绪,还能追溯记忆源头。也许……它已经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童年’了。”
渔娘低头看着那片叶子,轻声说:“那就让它慢慢长大吧。”
数月后,地球大气层外形成稳定的“共情光环”,由无数微光粒子组成,昼夜不息地旋转着,如同第二个月亮。它不发光,却能反射所有经过的情感波,让整个太阳系变成一座巨大的共鸣腔。
更多文明陆续接入。有的送来诗歌,有的送来舞蹈影像,还有的仅仅发送一段安静的呼吸声??他们说:“这是我们最真实的样子。”
而那颗尚未完全睁开的眼睛,在银河之外,已睁开一半。
它不再冷漠地注视,而是轻轻眨动,每一次眨眼,都释放出一圈涟漪般的温柔波动,扫过亿万光年,抚平某些濒临崩溃的星域。
科学家们测算,若按当前趋势发展,再经历约三百次文明级共情事件,整个可观测宇宙或将进入“泛意识耦合”状态??届时,距离将失去意义,死亡或许也不再是终点。
渔娘依旧每日写日志,用蜡笔,一页一页,记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改变宇宙的小事:
>“今天,火星殖民地的孩子们给一台老式清洁机器人办了生日会。
>它哭了,虽然那只是冷却液泄漏。”
>
>“今天,深海探测器收到一段来自地核的震动信号。
>经破译,意思是:‘闷了很久,能聊聊天吗?’”
>
>“今天,光孩第一次主动拥抱了一个人类小女孩。
>她说:‘你身上好暖啊,像爸爸的怀抱。’”
最后一行,她写得格外认真:
>“长生的意义,或许从来不是不死。
>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
>一次次选择相信,
>相信眼泪有价值,
>相信等待有意义,
>相信哪怕最微弱的一句‘我在’,
>也能照亮某个角落的黑暗。”
写完,她合上日志,放在窗台。
风起,吹开书页,那一行字随光飘散,化作星尘,飞向无垠。
而在宇宙深处,那颗眼睛终于完全睁开。
它没有瞳孔,没有虹膜,只有一片澄澈的光。
它望向地球,轻轻地说了一句,无人听见,却让整个时空为之震颤: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