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杨、李两家认可自己的鲜卑身份,事实上他们依旧以自己的汉人身份为尊,但是不管是皇室还是当时的民间对于北方胡人的包容度定然是要比曾经的大汉要高得多的。]
贞观君臣都微不可察地点点头,事实上胡风对中原的影响这中年男人还说轻了。
曾经的鲜卑北魏主动汉化,与汉家大族通婚,改变了鲜卑人的同时也影响了汉人,如今不管是皇室还是民间着胡服、吃胡饼的不计其数。
如今鲜卑贵族可谓是彻底融进了汉人大族中,远的不提,就拿他们陛下来说,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妻子长孙氏,都是鲜卑大族。
更何况哪怕自诩汉家正统的大臣谁又敢说自己没一点胡人血统?经过了过去几百年的长期通婚根本不可能的好吗?
当然他们不少人心中还是有些看不起鲜卑人,但也最多是跟鲜卑人拌嘴时讽刺上几句,谁敢真正排斥鲜卑同僚?
突厥人虽然跟鲜卑人情况不同,但都出身北方草原,如今鲜卑人被汉人王朝所用,突厥人又未尝不可呢?
当然还是有部分臣子,譬如魏征,拧起眉,心中对突厥的排斥极深。
那些戎狄人都是些人面兽心之辈,鲜卑人毕竟主动汉化,不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突厥人能比的。
不过他们也没着急向李世民谏言,毕竟有光屏定然会点出问题,大唐未来的政策定然会大变,他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可以说而李世民打突厥从来都只是要让突厥臣服,为大唐所用,从没有想过跟突厥拼个你死我活。]
[之前老有人问为什么汉朝打个匈奴代价那么大,不仅民间十室九空,国库空虚,汉武帝更是为了军费将全国从百姓到贵人们通通都收刮了一遍,成功达成“所有人都不好过那就是大家都好过反倒减缓了社会矛盾”的成就。而反观大唐,似乎还越打越富了。]
[除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原对北方草原的了解加深之外,也因为突厥人面对唐军时也不会拼死一搏,输了也不过是换个主子罢了。更何况颉利后期的那些抽象操作明显也没把突厥人当人,说不定换个主子还能过得更好呢!]
[事实也证明李世民的确是个会做大蛋糕且舍得分蛋糕的皇帝,虽然突厥人的待遇比不上大唐的军队,在后来的征战中干的几乎是最苦的活,但是收益并没有大军队高,但却是比之前跟着颉利时要好得多,而这才是李世民当政时能基本上把控住突厥的原因。]
这一刻,贞观群臣可谓是克制不住地激动。
之前天音虽介绍过李世民是圣君,但那只是几句干瘪的话,他们并不能真正想象李世民会是何种程度的贤明。
然而如今听着男人这一番对李世民边疆政策的介绍,终于对李世民的英明程度有了基本的了解,很是欣喜。
这样的眼光手段,未来该是怎样一副盛世景象?他们也应当能得偿所愿,一展抱负!
李世民心中也生出些欣喜来,毕竟这中年男人是在夸他手段高超,能力极强。
只是他有预感,依照天音的性子之后肯定有反转,更何况他觉得这个中年人对自己的态度并不怎么友好。
很快李世民的预感便成了真,中年男人的话锋一转。
[李世民在位时依靠着自己高超的平衡手段以及巨大的威望能将其运行得极好,可谓是以最低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但他忘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他这样的水平。甚至都不用等到国力衰退、君王是个昏君,只要继任者手段不如李世民,没能领会到这平衡之术,立刻就玩不转了。]
[所以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子便玩不动这套政策,多线战场四处灭火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后唐朝衰弱,再分不了利益,当地没有汉人驻军,原本的胡人也没有汉,那些领土自然便变回了原样。]
李世民只觉得心脏被重重一击,他之前从未想过但却不得不承认男人说得有些道理。
如果一套制度离了某个人立刻就玩不转了,那这套制度还算得上好制度吗?
他虽然对自己对皇子的教育还算有信心,但更知道从历史上来看往往一代不如一代,也没有朝代能够代代明君。
更何况依这中年男人的话,甚至是到承乾那代就玩不转了。
只是要制定一个连庸君都能玩得转的制度,他怎么觉得比他重新打一遍江山还难?
难道大唐还是得去学习大汉的?可是……
就在李世民纠结之时,沉默了许久的系统再次发声,声音很是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