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号舍后,他迅速安顿下来。四尺宽的小屋,仅容一人转身。床板坚硬,被褥单薄,气味混杂。但对于经历过多次科考的他而言,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初九清晨,钟鼓齐鸣,考试正式开始。
试题揭晓那一刻,全场哗然??果然正是那三道题!
许多考生脸色骤变,尤其是看到第三题“民为贵”时,不少人低头皱眉,显然不知该如何下笔。有人偷偷瞄向苏录的方向,见他神色如常,竟率先提笔疾书,不由得心生敬畏。
苏录的确没有迟疑。
他早已胸有成竹。提笔之际,脑海里浮现的是故乡田野间的农夫、市井巷陌中的妇孺、边关将士冻裂的手掌……这些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根基。
于是他写道:
“夫民者,邦之本也。古之圣王,莫不以养民为先务。故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非恃威令之严,实赖德泽之厚。观诸今日,财用不足,兵戈未息,诚宜励精图治,然治之之道,岂在苛敛乎?……”
笔走龙蛇,洋洋洒洒数千言,一气呵成。
交卷之时,监考官接过他的试卷,看了一眼标题,不禁低声赞叹:“立论宏阔,辞气恳切,真栋梁之材也!”
苏录只是微微一笑,转身离去。
走出贡院大门,阳光刺眼。他仰头望着湛蓝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十载寒窗,终于在此一举。成败尚未可知,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尽了全力。
数日后,放榜之日。
清晨,东华门外人头攒动。榜单尚未张贴,已有无数双眼睛紧盯衙门前那扇紧闭的朱漆大门。忽然一声锣响,差役抬着巨幅榜纸走出,贴于墙上。
刹那间,人群沸腾。
“快看!第一名叫什么?”
“苏??录!”
“真的是苏录!状元!咱们浙江出状元啦!”
欢呼声此起彼伏。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当场跪地叩拜天地。而在人群之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近榜单,伸出粗糙的手指,一遍遍抚摸着那个熟悉的名字,口中喃喃:“阿弥陀佛……老头子,你看见了吗?咱们的儿子,中了状元啊……”
那是苏母。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御前会议上。
皇帝手持苏录的策论,反复阅读,最后放下纸卷,感慨道:“此文不尚空谈,切中时弊,且持论公允,识见深远。朕观其言,既有古贤遗风,又不失现实关怀,实乃难得之才。”
宰相王安石也在座,闻言微微一笑:“陛下所言极是。此子虽未明言支持新政,然字里行间流露改良之意,若加引导,或可为国家所用。”
皇帝点头:“传旨吧,钦点苏录为今科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待朕亲自召见。”
圣旨下达那日,京城普天同庆。鼓乐齐鸣,旌旗招展,苏录身穿大红袍,骑高头骏马,游街示众。百姓夹道围观,争相抛洒花瓣,口中高呼“状元郎”!
然而,在这万众瞩目之中,苏录的目光却始终平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此刻才刚刚开始。
功名不过是起点,而非终点。
未来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