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状元郎 > 第二百八十八章 没一个省心的(第2页)

第二百八十八章 没一个省心的(第2页)

“若有不测,此书可证吾志。”

三日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于紫宸殿。

金銮殿内香烟袅袅,二十四扇雕花朱门全开,阳光斜照进来,映得玉阶生辉。苏录随众人跪拜行礼,抬头之际,只见御座之上,皇帝面容清癯,目光炯炯,似能洞穿人心。

“尔等皆国家栋梁之材,”皇帝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朕观苏录所作策论,识见深远,特加勉励。其余诸生,亦当以此人为楷模,务求实学,毋尚空谈。”

众进士齐声谢恩。

退朝途中,忽有内侍追出,唤住苏录:“状元公留步,相公有请。”

他转身,见王安石立于廊下,身穿紫袍,手持象笏,神情肃穆。

“苏修撰,”王安石语气平和,“你的文章,老夫看过了。”

苏录躬身:“晚生浅陋,不足挂齿。”

“不,”王安石摇头,“你说‘执两用中’,很有意思。你是觉得,我的新政太过激进了?”

空气仿佛凝固。

苏录深吸一口气,坦然道:“学生不敢妄议宰相。只是以为,天下之事,变与不变,皆应以民生为度。若变法能富民,纵有波折,百姓亦愿承受;若变法反使民困,则虽名为利国,实则伤本。”

王安石静静看着他,良久,竟笑了:“好一个‘以民生为度’。你比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人强多了。”

他顿了顿,又道:“但我问你,倘若不改,国库空虚,边军无饷,契丹南侵,谁来守土?倘若不集财权于上,地方各自为政,法令不行,如何强国?”

苏录低头:“学生以为,可先试点数路,察其成效,再行推广。如此既能避风险,又可观民心向背。”

王安石微微颔首:“谨慎倒是谨慎……可惜时局不容拖延。朝廷已经等不起十年教化,五年整顿。”

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一句淡淡的话:“你是个有骨气的年轻人。我不怪你不同情我的主张。但你要记住??在这世上,光有良知不够,还得有能力做成事。”

苏录怔立原地,久久未语。

那一夜,他再次无眠。

窗外雨声淅沥,像是天地也在低语。他翻开《孟子》,看到“民为贵”三字,忽然泪下。

他终于明白,真正的考验,并非考场上的笔墨之争,而是庙堂之上的道义抉择。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代价。坚持原则,可能失去前途;迎合权力,又会背叛初心。

而他必须在这夹缝中走出一条路来。

半月之后,“均输法”正式颁行天下。

诏令下达当日,苏录正在编修《仁宗实录》。他放下笔,望着窗外飘落的梨花,轻声道:“开始了。”

果然不出所料,各地反应激烈。江淮转运使上书抗议,谓“朝廷夺州县调度之权,使地方束手,遇灾无法赈济”;民间商贾亦怨声载道,因官府垄断物资采购,私贩难行,物价反涨。

而朝中支持者则称:“此法一行,岁入可增三百万贯,足以养兵备边。”

争论愈演愈烈。

某日,苏录奉命起草一道关于减免灾区赋税的敕文,却被上司驳回,理由是“与现行财政政策不符”。他据理力争,反被训斥:“你不过一修撰,岂能干预国计大局?”

他默默退回值房,写下一篇题为《均输法议》的私论,痛陈此法三大弊:一曰削地方之权,二曰扰民间之市,三曰滋贪墨之隙。文中引用《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强调唯有让地方富足、百姓安居,中央才能真正强盛。

此文未曾公开,却不知如何流入坊间,竟被书肆刊印流传,一时洛阳纸贵。

王安石得知后,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此人将来必为劲敌,或为股肱。”

消息传到苏录耳中,他苦笑不已。

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再做那个温吞如水的旁观者。命运的洪流已经将他卷入其中,无论愿与不愿,他都必须选择立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