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状元郎 > 第二百八十八章 没一个省心的(第3页)

第二百八十八章 没一个省心的(第3页)

四月初八,母亲病倒。

苏录匆匆赶回府邸,只见老妇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请来的太医摇头:“忧思过重,气血两亏,需静养调理。”

他握住母亲枯瘦的手,哽咽道:“娘,您为何如此操劳?”

母亲睁开眼,虚弱地笑了笑:“儿啊……娘不怕死,只怕你走错了路。前日有人来说,你写的那篇文章惹恼了宰相,怕是要遭贬谪。娘不想拖累你……”

苏录伏床痛哭:“孩儿宁可不做官,也不能看着百姓受苦而袖手旁观!”

母亲轻轻抚着他的头,低声道:“你爹临终前说,咱们苏家五代耕读,只求问心无愧。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三天后,母亲病情稍稳。

苏录回到翰林院,却发现自己的差事已被调换??由修撰改为校勘古籍,形同闲置。

他知道,这是警告。

但他并不愤怒,反而感到一丝释然。既然不能直接谏言,那就从学问入手。他开始潜心整理历代治乱兴衰史料,撰写《历代财经得失考》,系统分析历代变法成败,尤其详述王莽改制、杨炎两税法、刘晏理财等案例,强调“法可行于一时,未必宜于万世;政可救其弊,亦能生其害”。

这本书未成之时,已在士林中广为传抄。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告急,辽使前来索要关南十县,朝廷震动。主战派主张整军备战,主和派则建议割地息事。王安石力主强硬回应,提出加征“防边捐”,以充军费。

苏录闻讯,再度上书,这次是以私人身份写给枢密院一位旧识,恳请暂缓加税,先清查冗员冗费,节省开支。

信尚未发出,便被人截获。

次日早朝,有御史弹劾苏录“结交边事,妄议军国,且著书非毁新政,淆乱视听”,请求罢其职,逐出京师。

圣旨未下,满城风雨。

那一晚,他独自坐在书房,烛火摇曳。墙上父亲的遗墨“立身以立学为先”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沉重。

他取出笔墨,铺开宣纸,写下最后一段文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然士之所以忍辱负重、砥砺前行者,非为爵禄,实为心中一道不可逾越之线。此线即良知,即道义,即百姓疾苦所在。纵使孤身一人,风刀霜剑,亦当直行不惧。盖因读书人之责,不在趋时附势,而在守正不阿。”

写毕,他吹灭蜡烛,仰望星空。

北斗依旧,清明如初。

翌日清晨,宫中传出消息:皇帝否决弹劾,仅命苏录停职反省一月,不得参与机要。

众人哗然。

有人说皇帝惜才,不忍弃良臣;有人说王安石暗中斡旋,不愿落下打压异己之名;还有人猜测,是太后看了苏录文章后动了恻隐之心。

唯有苏录知道,真正让他活下来的,不是权谋,不是背景,而是那一纸策论里透出的真诚与克制??既未全盘否定新政,也未放弃为民请命的底线。

风波暂息。

一个月后,他重返翰林院,职位未变,待遇如常。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年轻人的眼神变了??少了些书生气,多了几分沉毅。

他知道,自己还远未胜利,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彻底改变什么。但他也明白,只要还在这个位置上,就能继续发声,继续记录,继续影响。

功名不是终点,斗争也永无止境。

但他愿意走下去。

因为他是苏录,是那个曾在寒窗下抄写八股的少年,是那个在贡院号舍中写下“民为贵”的举子,是那个敢于在风暴中心坚守良知的状元郎。

春风又起,吹动檐角铜铃。

他推开窗,看见一只燕子掠过屋脊,飞向远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