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456章 帝国双璧分封建国(第3页)

第456章 帝国双璧分封建国(第3页)

把二郎分封河湟谷地建诸侯国,也是兑现了功劳封赏,还能为国屏藩,又能避免将来与太子争储。

“萧相你回头写个详细奏疏上呈,”李渊抚须微笑,“现在再来谈谈如何封赏晋国公。”

裴寂出言,“晋国公之功,可封王。”

对这封王提议,居然没人反对。

看来满殿大臣,也都对李逸的功劳很佩服,毕竟从河东再到山南,再到河南,再到如今河北,这位年轻的晋国公确实表现的不输秦王。

反正比齐王强太多。

除了秦王,如今确实好像都没有其它将领,能够有李逸这般大功劳。

李渊见大臣们都赞成封王,

捋着胡须沉吟片刻,也就点头了。

比起二郎,李逸终究是要好安排一些。

皇帝让大臣们商议一个封号。

有人提议仍用汾阳王,也有人提议当以河北邑号,以表李逸河北之功绩。

最后魏郡王、武安郡王等几个邑号列出,请皇帝钦点一个。

“晋封李逸武安郡王爵,加实食封二百户,通前共一千二百户。”皇帝最终选了武安王,而不是魏王。

对于此次河北之战的主要将领,君臣商议了许久如何赏赐,又讨论要如何安置河北降官降将。

廷议结束,

李渊又特召萧瑀跟自己到寝殿,共同用膳,边吃边讨论如何分封皇子之事。

萧瑀对此倒是早有思虑,胸中自有一套分封之法,李渊边吃边听。

“陛下,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而速亡。汉、晋皆立分封,国祚皆数百年。

而前朝一统南北,结果不推行分封也是二世而亡,不可谓前车之鉴也。”

隋和秦一样都是大一统朝廷,也都推行的是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

而汉、晋也是大一统,但都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有诸侯国和中央直属的郡县。

萧瑀说先秦都是分封制,秦开始郡县制,汉、晋郡国并行,到隋又是郡县制,

但从秦到隋,

近九百年历史,国祚能延续百年以上的,也就是汉、晋,也都还分成前后两段,其余的就没有一个超过百年的。

包括秦朝和隋朝。

萧瑀以此为由,说分封制是好制度,有利于国祚长久,比如说周分封,八百年。

再比如汉、晋,也都有一二百年。

国家很大,不管是郡县还是州县二级,管理起来都很难,但州郡县三级又太繁多。

尤其是边疆之地,鞭长莫及。

西域、岭南、交趾、辽东,以及剑南、黔中这些地方,实在是不好管理,朝廷强盛之时不好,稍一势弱,就控制不了了。

萧瑀说倒不如把这些地方,拿来分封皇子,让皇子们在这些边疆建国,成为朝廷屏藩。

李渊皱眉。

“那些蛮荒之地,分封过去,岂不是如同流放?”李渊不愿意,他相信皇子们也不会愿意。

李渊倾向于封在四边的重镇,比如说凉州、幽州、广州、益州,但考虑到这些地方过于重要,如果分封给皇子,这一代还好,皇帝和封王是父子,但下一代,就成兄弟,再一下代,就是堂亲。

这般考虑,封在这些重镇旁边点,比如凉州南面的鄯州,幽州旁边的檀州,广州旁的惠州,并州北面的云州等等。

萧瑀甚至大胆的提出了分封功臣。

如李逸这样的大功臣,将来若是封无可封,那身为王公的李逸,也可以分封建藩,当然封地大小和位置,肯定不如皇子们。

李渊听着这些分封之法,陷入沉思。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