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先暂时留着,
“天策府在洛阳开府。”皇帝一番思索后加了一句。
天策府设在洛阳,跟陕东道大行台同设一起,甚至可以把陕东道大行台的官,大部份调到天策府,一套人马两个衙门。
最重要的是,天策府在洛阳,到时把天策上将留在长安,
那么秦王这个天策上将也就废了。
这个时候,李渊的老谋深算还是很了得的。
裴寂这时笑着又道:“河北战事已定,臣以为山东道行台倒是没必要再保留,可以如原先益州道行台一样裁撤。”
“罢山东道行台后,可以在洺州设立大总管府,统洺、磁、邢、赵等八州,武安王李逸任洺州大总管、刺史。
升幽州为大总管府,统幽、易、平、檀、燕、北燕、营等八州,罢营州总管府,以燕郡王李艺为幽州大总管。
幽、洺两大总管府,则各再领三个总管府,洺州大总管府领怀州、魏州、相州三总管府,
幽州大总管府则领冀州、德州、定州三总管府。
河北道仍是八个总管府,两个大总管府,六个中总管府。
战后载撤山东道行台,看似常规操作,可裴寂却是不动声色的削李逸兵权。
原本行台在诸总管府之上,李逸这个行台左仆射,统领河北八总管府二十四州,军政兼管。
但现在罢行台,李逸改任洺州大总管的话,哪怕兼管三个中总管府,他实际也只管四个总管府,
另四个总管府,由燕王李艺总管。
一下子少管了半个河北,行台仆射变大总管,官还降了一级。
裴寂还说先撤山东道行台,也为以后裁撤陕东道大行台做准备。
这话李渊爱听。
行台战时设立,确实方便统筹调度,可战后就显得权力太大了。
“陛下,近来镇守并州的襄邑王李神符屡上奏疏,说刘世让不尊重他,多有冒犯,数以气凌之,襄邑王弹劾刘世让并请求调离。”
“而检校并州总管刘世让也数上疏攻击襄邑王。”
“臣以为襄邑王和刘世让都不适合再留在并州,不如以齐王遥领并州大总管,然后再择一员大将出镇并州。”
一个是宗室郡王,皇帝的堂弟,并州总管。一个是在抵御刘武周、处罗可汗入侵河北,以及征讨河北窦建德都立下不少功劳的刘世让,他还是检校并州总管,
本来皇帝安排这两人搭档,一个是并州总管一个是检校并州总管,其实就是让自己堂弟坐镇,然后军事这块交刘世让,谁知两人冲突厉害,水火不容。
李渊很不满,“刘世让这是居高自傲?以为有些功劳就敢如此轻视甚至以气凌人?
下诏将刘世让削籍流放河西敦煌!”
“召襄邑王回朝任太府卿!”
“陛下,臣举荐以齐王遥领并州大总管,以右领军卫大将军谯国公窦琮为并州大总管府长史。”
窦琮是窦穆皇后的堂弟,他在太原就积极参与谋划起兵,深得李渊信任的,一直担任大将军之职。
让他出任并州,李渊当然放心。
而裴寂之所以举荐窦琮,则是因为早在太原时期,窦琮就向来与建成关系好,而跟表外甥李世民不和。
裴寂这是在替太子争夺地盘。
并州可是龙兴之地,安插自己人很有必要,幽州的燕王李艺,也得多拉拢。
裴寂早看透了李逸,虽一直兼着东宫官,可从来跟太子尿不到一个壶去,既然如此,那就得想办法打压李逸。
不能让秦王留在地方上,
而李逸则不能让他入朝,否则李逸司空兼侍中,那就入朝为相了,只能把他按在地方上,还得尽量削他权。
姜还是老的辣,裴寂打仗不行,玩这种阴招却是极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