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堡变的他认不出来了。
大小无极堡如姐妹一样矗立在桥头,可其它地方全变了。
这里变得热闹,变得繁华,
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市镇,就如同魏州的张桥店一样。
那大石拱桥修的很好,堪称神禾塬下一景。
滈河岸边,那一片稻田已经开始变黄,稻穗沉甸甸的,预兆着丰收。
今年秋,滈河畔的那万亩桂球大米,又要丰收了。
董秀才头发已经全白了,可精神很好,如今的无极书院办的很好,名气响亮,无数人来这里游学,京畿许多地主豪强富商,都愿意出助学金让儿子来这自费读书。
许多人只是冲着李逸的大名,就想千方百计的挤进来。
书院的学会,如今越发壮大,会员都有几千,这也算是一件奇事,整个书院学生加起来才一千多,结果捐款成为会员的却反而有三千多人。
就连当初罗三按李逸吩咐,为重修罗家堡桥,搞的罗家堡桥会,现在都有一千多会员。
无极书院的学会,如今名下田地三千多亩,拥有二十二家分店的无极药肆,还有一些作坊,书会现在每年的收益都挺惊人,完全够书院的开支,还仍有节余,
这些节余的钱,书院建了无极校仓,丰年加高点市价收购粮食储备,既用做学校食堂,也用来赈济附近寡孤,帮扶贫困学生,也兼做些低息青苗贷。
校仓每年也还能创收。
学会每年都还会购进一些田地山林等,在这乡里已经算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董秀才这山长现在不操心办学经费的钱粮开支,主要是太多人想来,拒绝都来不及。还有就是他很想把书院办的更正规,专研经学,但李逸的办学理念,却更多的是想加强小学教育,以及定向委培的技工培训。
董秀才觉得这样和书院一起办,拉低了书院档次,可李逸却是坚持。
李逸不反对董秀才办书院部研习经学,但他觉得这不是普通孩子能走通的路,特别是许多普通乡民的孩子,能有那个天赋的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孩子,李逸希望他们能读上两三年的小学,这样也算开了眼。其中聪明的,让他们再委培学习某样技术,到时直接为某个作坊或商铺工作,对很多普通出身的孩子来说,这是很好的出路。
当然,
李逸也是在给自家培养人才,批量化的培养技术学徒,比起一带一的传帮带,要快太多,对李家的经营扩张是大有帮助的,而且这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徒,也更可靠,毕竟多数就是自家的佃户、雇工之子。
“朝廷明年要开明经、进士等科举考试了,听说可能还会开秀才科,”董秀才还是希望无极书院,能够出一些进士、明经工,甚至是出秀才。
但想从科举中取,光有李逸这位司空罩着还不行,还得有真材实学啊,而不论是哪科考试,九经那得学好,起码得通一两经。
董秀才当年就参加过隋朝秀才科考试,只是没能录取而已,他心心念念想让无极书院也更上层楼。
李逸笑笑表示支持。
“以前我还说希望开科举后,你也去考明经或进士,可形势赶不上变化啊。”董秀才感叹。
以李逸如今的身份,司空兼侍中、上柱国、武安郡王,自然是不可能再下场科举。
“七郎可以参加明年的科举啊,我相信以他的能力,考个明经当很轻松。”
董七郎是董秀才儿子,如今的书院副山长。
这几年老董压着儿子,否则董七郎也早去投李逸出仕了。
郭二郎变化挺大,面对李逸的时候已经再没有了当初的那份随意,坐在旁边甚至都点如坐针毡。
曾经他以李逸叔父长辈自居,可如今的李逸已经是他不敢直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