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澄觉得还可以加一条,优秀且真实的评价将会有概率获得免单奖励,作为拉眼球和吸引力的最高奖励。
“虽然速度和效果可能会差一点,但也足够了。”
苏澄这样做的目的是与用户们达成最基本的互惠。
只要雪球滚起来了,那就好做了,只是开头有点难而已。
用户在《我告诉你》上看到一个餐厅,去用餐以后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那么这名用户在尝试新餐厅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发到《我告诉你》,从而实现产品与用户的互惠。
只要互惠达成,那么餐费的补贴是5%还是10%亦或者免单就都不重要了。
餐费补偿和免单只是产品前期转型苏澄应该付出的成本。
至于商业化的问题。
换作一般的创业者后续可能会做团购、推广、付费直通车等业务。
但苏澄的想法不是这样的,他坚决不会做成美团和大众点评一类的产品。
跟他们一样就代表着同质化,就意味着同赛道竞争。
假设兜售流量,售卖在线付费套餐,就能对商家进行抽成。
苏澄向商家收取佣金和推广费,那么商家就会面临一定的佣金和推广压力,这部分的成本最终都会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最后还是赚消费者的钱。
而《我告诉你》本质上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诞生的一款产品,假设走那条路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产品公信力,失去了信息的客观性。
广告、推广信息会让用户实现信息过载,眼缭乱的餐厅信息会让用户难以抉择。
用户本身就不知道吃什么了,用了《我告诉你》更不知道吃啥了。
就算做出了选择,实际体验未必就能匹配“高分”和钱买的热度。
《我告诉你》的体量是不小,但跟现在已经形成规模资本的美团、大众点评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
苏澄会把产品的重点放在“用户评价”这一块。
产品调性到这里就已经确定了。
《我告诉你》必须是差异化的东西,必须是站在客户角度来做的产品。
既然围绕评价下手,那肯定要推广最真实的评价,具有时效性的高价值评价。
消费者给评价的逻辑是什么?
正常来说。
好吃、用餐体验好就会给好评。
不好吃、体验不好,就会给差评。
口味一般,体验也一般的餐厅不写评价,因为没啥可评价的。
如果是美团那种路子,那肯定会刷好评,就像电商平台刷单一样。
有人刷好评就有人刷差评:同行、‘怪物消费者’。
就拿那天晚上苏澄和秦奋、张烊文去的那家餐厅来说。
同事们都说好吃,他们去了以后也确实很好吃,而且用餐体验也很好。
但在线上的评价只有三点几分。
除了同行刷单,餐厅老板没给平台交保护费,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刁蛮难伺候的顾客造成的。
只要有一点点不尽人意就差评,或者把自己生活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在服务员和店家身上,以消费者的身份高高在上的给差评。
这些在《我告诉你》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告诉你》能够成功的基础就是确保所有评价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他会在这方面做出种种限制。
至于时效性,那就有说头了。
餐厅的好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有很多无法反映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