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随着时间和管理,或者更换厨师发生变动。
评价反应的一般是历史平均,是一个参考值,时效性也要值得注意,确保餐厅的评价是当前的状态。
至于有争议的评价该怎么整。
苏澄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处理这些出现争议的评价,主打一个公平公正。
这一点其实外卖做的就挺好,让其他消费者作为理中客介入纠纷进行处理。
苏澄觉得可以借鉴引入。
“诶?”
“不对啊!”
“现在是2016年,美团还没那个用户参与的机制呢。”
“那这不就是我的原创吗?”
苏澄大言不惭地嬉笑一声:“对,没错,就是我的原创!”
最后的结构总结下来就是:其他消费者主要参与处理+商家证据申诉,最后由专员监督审核作为保底的模式。
假设不走美团的路子,应该怎么样施行商业化?
苏澄已经有了一条基础的思路,不过还在不断完善。
第二天上午。
吴晓彤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开苏澄办公室的门。
她来向苏澄汇报《我告诉你》的优化方案。
当苏澄看到吴晓彤拿出的方案的时候,不由得为之咋舌。
因为吴晓彤的方案也是往线下转。
她的思路和苏澄一样,都是依托现存的体量,尽快转型出一个相同的业务,在留住现有客户的同时,还能持续的运营下去。
不过。
吴晓彤的方案还是很模糊,领域和品类没有确定,只是暂定了一个用餐业务,不够具体。
但这已经很好了,吴晓彤的表现已经超出了苏澄的预计。
不愧是林总向他推荐的人,身上确实有点东西。
苏澄当面赞赏起了吴晓彤的思路:“不错,挺好的,有可行性。”
夸赞以后,苏澄还是默默合上了这份方案。
吴晓彤没有注意到苏澄手上的这个动作,还在兴奋和喜悦的情绪当中。
“苏组长,那我们就先上报龙总?”
“呃,这个就不用了。”
“嗯?那我们是直接上报总部吗?”
“不是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不用麻烦了,《itellyou》已经卖出去了。”
吴晓彤脸上的喜悦之情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惊讶。
“卖……卖掉了?”
“是的,你来晚了。”
“这么快的吗?”
“嗯。”
“苏组长,我知道这可能不在我的权限范围内,但我还是想问一下,咱们集团卖了多少钱啊?”
苏澄想了一下:“告诉你也没什么,850万。”
“850万?”
“嗯,龙总告诉我的,你觉得多了还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