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卢旺达一位母亲,她描述流产当日梦见女儿站在金色草原上,手里拿着一支芦苇笛,轻轻吹出几个音符。
醒来后,她在枕头下发现一根真实的芦苇,内部刻着一组数字。
科学家破译后震惊发现,这组数字对应一段DNA序列??不属于任何已知人类个体,却与全球多个“湿卵胎”
情感波动峰值存在高度同源性。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这段音符被录入合成器播放时,归音兰剧烈摇晃,花心红点同步搏动,形成规律节拍。
声学专家确认:这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语法,每个音高都承载特定情绪信息,可视为“声音画像”
。
沈知微将其命名为:**啼语乐章**。
她立刻组织团队,在书屋后院搭建临时录音棚,邀请全球父母上传类似“梦境遗物”
??一张涂鸦、一句呓语、一次胎动感应。
短短七日内,收集到三千二百一十四件潜在“作品”
。
其中最令她动容的,是一位中国父亲寄来的U盘。
他说妻子流产后整整一年说不出话,直到某夜突然坐起,用毛笔写下整篇《诗经?邶风?凯风》。
字迹工整,却不属于妻子平日风格。
他录下全过程视频,附言:
>“她说,是孩子教她写的。
他说他想家了。”
经笔迹与语义分析,这篇抄录中隐藏着十三处微妙改动,组合起来是一首新诗:
>凯风吹彼棘心兮
>童魂萦绕母襟
>不抚我兮
>乃忆我名
沈知微读罢,当场落泪。
她将这首诗定为“啼语乐章”
开篇序曲,交由AI重构为交响乐。
首演那晚,全球三十九个回声驿站同步播放。
南极冰穴中的冰球温度再次上升,表面凝结出新的字:
>**“听见了。”
**
与此同时,月球探测器捕捉到一段异常信号,经解码竟是这首乐曲的回奏版本??旋律相同,但加入了未知乐器的声音,空灵悠远,似由千万颗星星共同演奏。
消息传回地球,举世震惊。
有人称这是外星文明的回应,有人说是集体潜意识的投射,唯有沈知微明白:
“这不是外界的回应。”
她在记者会上说,“这是孩子们,把我们的思念,送得更远了。”
发布会结束当晚,她独自回到庭院。
月光洒在归音兰上,每一片花瓣都像睁开的眼睛。
她轻声问:“你们还有什么想学的?”
风静止了一瞬。
然后,所有藤蔓上的淡紫小花同时转向她,花蕊瞳孔状光点齐齐闪烁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