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系统化学习,按照考核成绩,才可以晋升为医士。
医士便有了进入十三科的机会。
只要被选中进入十三科,他们就可以在太医们面前聆听教诲,得到上手实践的机会。
如此再进一步,便是太医。
太医专为官员们治病,皇帝有詔,则需要为皇帝们诊治。
再往上一层,便是御医了,只为皇亲国戚诊治,一切都要听詔、听宣。
太医们的主要收入,是俸禄。
此外,在十三科坐堂,为官吏们治病,诊金向来不俗,这部分的收入甚至比俸禄还要多。
至於御医们。
他们还有一份额外的津贴存在,除了皇亲宣召之外,就算每日坐在那里不看病。
那也是旱涝保收的存在。
普通官员们要想请他们前去医治,极为困难。
即便是朝廷大员,他们出诊一趟的诊金也是不菲的。
胡翊其实心里很纳闷儿。
若是按著医术作为標准的话,崔医士的医术早就够做太医了。
甚至马皇后也多次徵召他,就算坐上御医的位子,也不是不可以。
但就是这样的人才,竟只在太医院里混了个医士。
连品级都没有,俸禄更是少的可怜。
还是因为这次跟隨胡翊奔赴定西,辛劳了数月,又有辅佐救治常帅之功。
因此,他才得以升任太医,並且在大都督府掛了个医官的名號。
胡翊觉得,太医院的晋升体系,至少是有问题的。
当他看到徐彦纯的教学方式后,同样觉得似乎过於死板了。
要先叫医徒们把医书背下来,
当你把一本医书全部背下之后,开始考试,
过关者才能开始下一步,获得一定实操的机会。
这个法子是对的,但不该是把整本书都背下,再去实操。
反倒要用书本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加速医徒们记忆和学习。
胡翊仅是观察了一遍,就发现好几个不好好念书,假意敷衍,在底下搞小动作的医徒。
这些人被招进来时,都是十一二岁的孩童,本来也没有多少筛选標准。
换句话说,他们能被招进来,家里极有可能都是使了银子的。
被招进来之后,也没有淘汰机制,学成了就是医士,就是太医。
这可是铁饭碗!
纵然学不成,也能一直的赖在这里。
胡翊看到好几个十六七岁的医徒,居然还在那里念书。
这些现象就很令人无语了。
再就是祝由科。
一堆跳大神的占据著一整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