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逼近时,江临舟的双手完全展开。
左手的和弦像巨石般连续砸下,保持着清晰的节拍感,不让任何一个音被踏板掩盖。右手则在高音区掀起密集的琶音,音流翻涌而出,如火焰般点燃整个乐章。
他的身体随着旋律微微前倾,肩背保持稳定,手腕却极为灵活。每一次下行琶音,都像一股力量倾泻而下,又被下一组上行旋律重新托起。快速段落里,他没有盲目的追求速度,而是把重音牢牢控制在结构节点上,使得旋律
与和声方向分明,像一场有脉搏的风暴。
这一刻,熟悉的旋律被注入新的张力。观众席上,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扶手;年轻的学生原本有些走神,此刻却睁大眼睛,心口随着和弦震动而发紧。年长的观众则微微颔首,眼神里闪过难以掩饰的惊讶??他们没想到,一
个少年能把《悲怆》演绎得如此冷峻而又充满力量。
评委席上,几支笔同时停下。有人抬眼凝视舞台,嘴角轻轻动了动,却没有发声。那种神色,分明是被触动。
当音乐攀至最顶点,江临舟将手臂重量全部压入最后一组和弦,低音如雷霆轰鸣,高音如火焰燃烧。整个大厅在这股能量下仿佛震颤。
然后,他陡然收束。
声音被猛地拉回,进入短暂的静止,仿佛山崩后的余音在空气里久久盘旋。
观众席陷入凝固的寂静。随后,不知是谁先呼出了一口气,带动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人们没有立即鼓掌,而是怔怔地望着舞台,像是心头被重重击了一下,久久才回过神来。
第一乐章在厚重的和弦里收束,观众席长久的静默终于化为一阵迟来的掌声。但江临舟没有去回应,手依旧放在琴键上,只是轻轻呼吸,等待下一段旋律的生起。
第二乐章。
他的手指在高音区轻轻落下,旋律如同一缕微光,在空气中缓缓展开。节奏被放得极稳,右手旋律歌唱般地流淌,左手伴奏则温和、柔缓,像心脏的跳动,稳而不扰。
他没有刻意追求绚丽的音色,而是将指尖的重量极细腻地送入琴键,再用踏板轻轻托起,使得旋律宛如悬浮在空气之中。观众能听见每一个音与音之间的呼吸,那是近乎人声的线条??纯净、真挚。
在这一刻,前一乐章的冷峻与张力完全褪去,音乐仿佛化为一种抚慰。台下有人眼眶微热,年轻学生本能地屏息,年长的观众则轻轻?眼,任由旋律在心里荡漾。
评委们也静了下来,手中的笔一时间没有再落下。有人微微侧头,眼神中带着一种少见的柔和。
旋律的重复并未显得单调,江临舟在每一次回归时都加入极轻微的呼吸和装饰音,使乐句像是有人在低声叙述,带着细小却真切的心意。那份克制,不是稚嫩的矫饰,而是少年心底真正流出的声音。
音乐厅里的氛围逐渐沉浸。观众不再急于比较,也不再挑剔熟悉与否,而是被这份“直白的动人”牵引。
第二乐章,就这样缓缓流淌开来,像是夜色中的一条静河,将所有躁动都轻轻安抚。
这段旋律一响起,观众心里立刻浮现出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