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葬明1644 > 第178章 忠魂冢(第3页)

第178章 忠魂冢(第3页)

“小人与马君诚几月来不缺吃食,也没打仗,力气比他们大些,捉了几个溃兵问过之后,才听说自正月初一日开始,磁侯刘芳亮,乃至永昌天子,都先后亲率马步士卒拒战,但都为鞑子所败。顺军损失颇大,事已不可为矣。”

“听闻此等消息之后,小人真是如遭晴天霹雳。与马君诚商议之后,不敢再在此间停留,立刻抄近道回返南阳,并昼夜兼程到襄阳来,报与大人知道。”

“自渑池至此,已过十有一日矣,小人幸不辱使命。”

如果算上今天的话,那么高再弟应该是正月初五日开始出发的,如果走的是渑池、洛阳、南阳这条官道的话,一路到襄阳,两地相隔近千里。

而如果穿越大山的话,以河南盗匪群起,乱兵遍地的情况来看,其中危险,也不言而喻。

高再弟不仅要躲避可能的危险,还要保持着日均最少七八十里的速度赶路,确实相当相当的不容易。

尽管他带来的这些消息,是韩复早就知道了的消息。

但是。

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没有谁能保证,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就一定也会发生。

“高站长远来辛苦,此则消息,对我襄樊营十分重要。”韩复握着高再弟的双手,使劲晃了几下,诚心实意的说道。

高再弟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嘶哑的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彷徨:“大人,大顺。。。。。。大顺真的便要亡了吗?”

他是去年三月在茨河镇入伍的,那时的大顺刚刚攻破京师,正是如日中天。

四月间跟随韩大人进了襄阳以后,更是觉得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没想到短短一年间,这大顺朝变来变去,竟成了这般模样。

当时大顺主力兵败山海关,退出京师以后,高再弟虽然觉得永昌皇爷坐不了金銮殿,但保住关中的基业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还能在关中站稳脚跟,那么,假以时日,大顺卷土重来,犹未可知。

但是现在,潼关守不住,陕西自然也守不住,大顺没了地盘,真就又重新成为流寇了。

问题是,大顺军已经很明显的,打不过清廷的鞑子了,这种情况下,天下虽大,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实际上,韩复原先对于李闯王,是有一种粉丝般的滤镜的,但这近一年来闯王的表现,将流寇的做派,展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让他又爱又恨。

山海关之战后,京师守不住,主动放弃就不说了,山西本来能守,也不用心去守,一心就想回关中。

回到关中之后,又不注意收集情报,认真地从全盘的角度出发考虑战略问题,而是想到哪打到哪。

然后搞出了个怀庆之战这种,局部小胜,实则严重战略失误的东西。

把本来准备南下的多铎等部,也吸引了过来。

本来若是李自成只应付由陕北发起进攻的阿济格一路的清军,就可以集中兵力去防守,是极有可能守住的。

一旦进入僵持之后,李自成甚至可以由河南、陕西迂回包抄阿济格大军的后路,破坏对方的粮道。

然而,怀庆之战,将清廷的两路大军都吸引了过来,使得李自成左支右绌,不得不分兵防守。

现在好了,在潼关下接连几战失利之后,又主动的想要放弃潼关。

回到西安以后,片刻不停,在不通知驻守延安、榆林的李过、高一功部的情况下,又片刻不停地经由商洛逃奔到河南。

到了河南内乡以后,说是要顺江而下去攻取江南,可又在此逗留不前,一直到三月中下旬才终于拔营南下。

而到了湖北之后,又不听白旺固守的建议,反而开始变得“坚决”起来,执意要抛弃经营多年的襄阳、德安,使得大顺丢失了最后一块根据地,最终本人也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荒山野岭之中。

历史不是没有给过李闯王机会,可这位大顺天子,几乎在每一次战略决策中,都选择了错误的那一条。

而按照目前掌握到的情况,这个世界的历史依然可能沿着这个路数发展下去,想到这里,韩复就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只得叹道:“除了潼关的多铎部,本官听闻在陕北,亦有一支清廷大兵。潼关既已失陷,那么关中应当是守不住的。我大顺天子,恐怕要往湖广而来了,到时再做计较吧。”

说完这番话,韩复又问道:“潼关失陷的消息,本官既以知道了,南阳自是也都传遍了吧?该地人心如何,你可有留心观察?”

“大人,南阳更是流言浮动,人人自危。”

高再弟这才从怀里掏出了一封极为简短的信札,低声又道:“小人自渑池回到南阳之时,有几个府衙的人特地找到小人。说南阳府尹刘苏、威武将军牛万才,皆有投靠之意。”

ps:求月票,求推荐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