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自感已经充分尽到了提醒的义务,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的留在南阳给大顺朝廷殉葬。他临走之前,在卧龙岗接见了南阳官绅,开诚布公的告诉大家清兵将至,来了以后就会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
大家如果有愿意跟着襄樊营一起走的,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不愿意走的,他也不会强求,大家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这些官绅们本来以为,以韩扒皮的作风,谁要说不愿意走,就会抄家拷掠呢,结果没想到,这个时候的韩大人,居然慈眉善目,好说话了起来。
自从怀庆之战后清兵入河南以来,想跑的,能跑的大户,基本上都跑光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去了襄阳。而留下来的这些,大多都是舍不得在南阳置办的田土和房产的。
对于工业化之前的中国人来说,天底下没有什么资产能够宝贵得过田土,只要有的选,没有人愿意抛家舍业。
韩复号召发出之后,响应的并不多。
不过,有大量的无业流民,以及年轻的士子,或是受到襄樊营丰厚待遇的吸引,或是被襄樊营杀鞑子的功业所振奋,踊跃而来,愿意跟随韩大人。
韩复挑了一部分,留下一部分,而留下的那些里,军情局主事韩文又趁机发展了一些军情局的线人。
南阳府尹刘苏和县令吴这两个人比较犹豫,他们从本心上说,是抵触做大清官员的,可大顺朝廷更是毫无前途可言,他们也不愿意跟着顺军一起跑路。
好在,他们这种纠结也没有持续太久,韩复主动替他们做了选择,握着这两人的手,非常动情和诚恳劝他们留下来,保存有用之身,替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做一些事情。
并且,还单独拿出了两千石粮食交给刘苏,让其留作赈济灾民之用。
说实话,刘苏和吴这两个人,对韩复的感情很是复杂,是又爱又恨,前面爱多一些,后面恨多一些。
但这个时候,也是十分动容,握着韩复的手,那是潸然泪下,几不能言。
其实,韩复让刘苏、吴鄞二人留下来的缘由很简单,这两个人都是很传统的旧式官僚,弄到湖北去,于襄樊营而言,毫无用处啊。
襄阳如果能够守住的话,作为抗清第一线,将会长期与南阳做邻居,卖个顺水人情给刘吴二人,让他们留在南阳,显然是更有利的事情。
按照清廷的尿性,这个时候只要是主动投靠的地方官员,一般都是留用的。
那刘苏在南阳,可比在襄阳,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韩复本来还想要接见一些伏牛山上的土寇,以及南阳附近的团练、乡勇的首领,但战事骤起,豫西南乱成了一锅粥,没有了这个机会。
在集体祭拜了武侯祠之后,襄樊营启程回襄。
三月初二日,抵达新野。
新野距离邓州不过几十里,而此时内乡到邓州一带,已经有清军出没,新野附近,到处都是乱糟糟的难民和不受约束的乱军。
新野是南阳的南大门,距离襄阳最近,已经一年多没有受战事的影响了,一个月之前,韩复领兵从此经过之时,县城内外,还一副安定宁和的样子。
但是此时,几乎如同鬼蜮一般。
新野县令叫做徐龙光,早已不知道往何处,县城四门大开,完全的处在不设防的状态。
韩复没有进城,也未作停留,绕过县城,继续往南进发。
途中有乱兵和不明身份的兵马尾随围观,但襄樊营阵容严整,兵威很盛,又带着大量的鞑子人头,看起来就很吓人,倒是无人敢上来袭扰。
有几股看起来是大顺正规军的兵马,试图上来联络,但韩复通通不见。
三月初三日,大军抵达吕堰驿,与在此处接应的陈大郎所部会师,算是安全的结束了此次北上抗清之旅。
陈大郎、蒋铁柱等人,见到阵中那足足一百多的鞑子人头都惊呆了,一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另外一个差点怀疑自家大人是不是在河南找老乡借人头领军功了。
直到听了马大利、魏大胡子等人详细说了经过之后,才终于相信。不由得对自家大人,更加佩服起来。
然后又听说了此次北上,还打死了一个降清的伯爵,缴获了大量明黄色的仪仗之后,看向自家大人的眼神,又不免怪异起来。
不过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转化为了对清军出商洛,入南阳的深深忧虑。
吕堰驿四面都是平地,无险可守。
韩复在此处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军事会议,正式的向马大利、陈大郎、魏大胡子等人通报了如今的情况。
清军大股突入南阳,以大顺军目前的情况,估计很难抵挡。而襄樊营满打满算不过一两万人马,还要分兵守御郧阳、襄阳、荆门等处,也无力襄助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