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主控室的中央,悬浮着首径三米的银河系三维模型,淡金色的光点沿着12条旋臂分布——这是林夏根据气象网数据标注的“疑似文明坐标”。俞天戴着数据手套,指尖划过一条旋臂,光点立即弹出参数框:「坐标G-73,恒星光度变化周期365。25天,与地球回归年误差0%」。
“95%的坐标分布,都和《授时历》的周天度数对上了。”林夏的全息投影落在模型旁,调出古籍影像,其中“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西分度之一”的字样,与模型上的坐标网格完全重叠,“比如这个G-73,正好在‘虚宿’对应的度数范围内,和古籍记载的‘虚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主北方,司冬令’完全吻合。”
马库斯站在模型另一侧,机械臂扫过G-73坐标,调出该星球的光谱分析:“恒星是黄矮星,和太阳相似度92%,行星处于宜居带,有大气和液态水痕迹。”他语气里少了往日的傲慢,“如果古代人真能通过周天度数定位星际坐标,那他们的天文计算精度,比我们早期的深空探测器还高。”
三天后,“大禹号”探测器抵达G-73行星轨道。俞天坐在驾驶舱,机械义眼扫描行星表面,很快锁定一处环形山——山脚下有明显的人工建筑痕迹,是被风沙掩埋的城墙轮廓。“准备登陆,目标环形山南侧。”他操控探测器降落,舱门打开时,带着金属质感的风扑面而来,地面覆盖着暗红色的沙砾,踩上去发出细碎的声响。
团队跟着探测器的导航往前走,约摸走了两公里,眼前出现一块高约五米的石碑。石碑表面刻满复杂的符号,俞天凑近细看,突然停下动作——符号里有“矩”“规”的图案,还有墨家特有的“连弩”“云梯”纹样。“是墨家的符号。”他掏出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贴在石碑上,陶片瞬间亮起淡蓝光,石碑上的符号也跟着闪烁。
林夏的全息投影立即扫描符号,将其转化为文字:“‘墨者适此,授以天度,定舟楫之向,避星尘之险’——他们和墨家有过技术交流,还学会了用周天度数计算航线。”她调出石碑上记载的航线数据,与现有星际航道对比,声音提高几分,“按照这个计算方法,从G-73到归墟前哨站,能避开三颗脉冲星,航线缩短1。5光年!”
墨守蹲在石碑旁,用工具清理缝隙里的沙尘,发现石碑背面还有一行小字:“‘天度有变,星轨偏移,留此以为后人鉴’。”他抬头看向俞天,“看来这个文明后来遇到了星轨变化,可能因此消失了。”
俞天的机械义眼扫描石碑周围,屏幕上显示地面下有金属反应,是隐藏的建筑遗迹信号。“这里应该有座城,被风沙埋了。”他掏出探测器,沿着地面扫描,“他们和墨家具体交流了什么技术?星轨变化又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林夏的投影突然闪烁,屏幕上弹出红色预警:「检测到高频电磁信号,来源石碑内部。」她立即解析信号,界面上出现一段重复的脉冲波形:“这是某种定位信号,或者是求救信号。”
俞天伸手摸向石碑,指尖刚碰到符号,石碑突然剧烈震动,表面的符号亮起红光,地面开始裂开细缝。“快后退!”他大喊着拉着团队往后跑,石碑周围的沙砾被吸起来,形成一个旋转的沙柱,沙柱中浮现出一艘飞船的虚影,很快又消散在风中。
等震动停止,石碑上的符号己经暗淡,只有“天度”两个字还泛着微光。俞天走回去,捡起掉在地上的陶片,陶片上多了一道新的纹路,是某种坐标图案。“这个文明消失得蹊跷,信号和飞船虚影,说不定是他们留下的线索。”他看着陶片上的纹路,“而且星轨变化,会不会和归墟文明有关?”
团队带着石碑的扫描数据返回探测器,林夏己经根据周天度数和石碑记载,推导出新的安全航道。俞天坐在驾驶舱,看着窗外的G-73行星,心里满是疑问:消失的文明、墨家的技术交流、神秘的星轨变化……这些谜团,似乎都指向更深层的秘密,而解开秘密的钥匙,或许就藏在周天度数的规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