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九鼎时空阁 > 第27章 观星台的星际教育传承(第1页)

第27章 观星台的星际教育传承(第1页)

火星观星台旁的空地被改造成了一片崭新的建筑群,白色的外墙镶嵌着青铜色的陶纹装饰,屋顶采用元代观星台的“覆斗式”结构,既能抵御火星风沙,又能通过屋顶的观测口实时捕捉天体信号——这里便是俞天团队筹备三个月的“观星台星际学院”。

开学典礼当天,500名首批学员穿着绣有简仪纹路的校服,整齐地站在学院广场上。俞天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身后的全息屏幕播放着从仰韶陶纹到元代简仪,再到现代黑洞观测仪的技术演进动画。“古代天文技术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解决星际探索难题的钥匙。”他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广场,机械义眼扫过台下的学员,“你们在这里要学的,不仅是《授时历》的交食计算,还有如何用它推算星际航道;不仅是简仪的结构原理,还有如何将其改造为适应星际环境的观测设备。”

墨守握着一本线装的《授时历》走上讲台,书页上还留着他早年做的批注。“传承古代智慧,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他翻开书,指着其中一页的“日月行度”算法,“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用这方法预测日食;七百年后,你们要用它计算类地行星的轨道偏移。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他将书递给前排的学员,“这本书你们轮流看,要记住,每一道批注背后,都是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探索。”

学院的课程表上,古代与现代知识的结合度高达90%:上午的“简仪与量子观测”课上,学员们先在模拟舱里拆装1:1复刻的元代简仪,理解其“三辰仪”“西游仪”的结构原理,下午就用编程软件将简仪的坐标定位逻辑,转化为现代观测仪的控制代码;“《授时历》与星际导航”课上,他们通过计算回归年的时间差,推导黑洞引力波动对星际航道的影响,再用模拟软件验证航线的安全性。林夏的全息投影会出现在每间教室,实时解析古代算法与现代科技的对应关系,偶尔还会用《授时历》的节气歌,帮学员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

六个月后,首批学员毕业,全部进入火星基地的各个部门,就业率达100%。其中30名优秀学员被选中,参与新发现的类地行星“启明星b”的探测任务。探测飞船升空当天,俞天和墨守亲自到发射台送行,学员们穿着航天服,胸前的徽章是简仪与量子计算机的融合图案。“记住,遇到难题时,想想《授时历》里的‘岁差’原理,它能帮你们校准轨道;想想简仪的平衡逻辑,它能帮你们稳定设备。”墨守拍着学员代表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期待。

探测任务进行到第三个月,飞船在接近“启明星b”时,突然遭遇强烈的磁场风暴,导航系统失灵,通讯信号也受到严重干扰。学员李明立刻想起在学院学到的“简仪定位法”,他让团队成员手动调整飞船的观测设备,模拟简仪“西游仪”的转动逻辑,通过观测“启明星b”的卫星位置,反向推算飞船的坐标。同时,另一名学员赵玥根据《授时历》的“交食计算”原理,计算出磁场风暴的周期规律,预测出风暴减弱的窗口时间。

在两人的配合下,飞船成功校准航线,在风暴减弱的间隙恢复了通讯。此次任务中,学员们共解决了包括导航失灵、设备故障在内的7个技术难题,成功率达85%。当探测数据传回火星基地时,俞天正站在观星台的简仪旁,看着屏幕上“启明星b”的生态数据,手指轻轻抚摸着简仪的铜制刻度环。

林夏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他身边,调出学院的招生数据:“第二批学员的报名人数己经超过2000人,来自地球、月球基地和归墟文明的申请者都有。”她的瞳孔里显示着学员的分布图表,“归墟文明有30名平民申请,他们想学习古代天文技术,用于改进自己的生态系统。”

俞天看向学院的方向,那里的灯光正亮着,新一批学员正在教室里学习《授时历》的算法。他想起墨守在开学典礼上说的话,突然意识到,观星台星际学院不仅在传承技术,更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人类与归墟文明,连接过去与未来。但他也在思考,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如何确保古代智慧不被曲解?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学员,又会在未来的星际探索中,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晚,俞天在终端上写下新的计划:“优化学院课程,增加‘古代技术’模块;与归墟文明合作,共同编写《星际天文技术图谱》。”他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指尖在键盘上停顿片刻,又补充了一句:“跟踪首批学员的任务进展,记录古代技术在星际探索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窗外,火星的夜空格外清晰,简仪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与远处学院的灯光交织在观星台的广场上。终端屏幕的光映在俞天脸上,他抬手保存了计划文档,目光重新投向屏幕上滚动的学员报名数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