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号”星际探测船缓缓降落在编号为“CX-739”的古老星球表面,船体底部与地表接触时,扬起一阵淡紫色的尘埃。这片区域曾是该星球文明的核心聚居地,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巨大的岩石建筑坍塌成不规则的石块堆,地表散落着锈迹斑斑的金属碎片,唯有几座高耸的柱状结构仍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形态,顶端隐约可见刻画的纹路。
俞天穿着银色的星际考古服,率先走出探测船。机械义眼切换至“文物扫描模式”,淡蓝色的扫描光笼罩住前方的柱状结构,实时分析着材质与年代:“林夏,检测到这些柱状体的主要成分是硅铝合金,表面覆盖着一层碳化层,初步判断距今约8000万年。”
“收到,正在调取元代观星台设备的三维模型进行对比。”林夏的全息投影出现在俞天身旁,她的瞳孔中快速闪过观星台圭表、简仪的结构图,“当前扫描的柱状体高度约12米,底部首径2。3米,与元代观星台‘圭表’的比例误差仅3%,表面刻画的刻度间距为0。5厘米,与《元史?天文志》中记载的‘简仪刻度精度’高度吻合。”
随着团队成员陆续展开考古设备,一台便携式全息扫描仪被架设起来,对准最大的一座柱状结构。扫描数据实时传输到林夏的数据库中,屏幕上逐渐构建出柱状体的完整三维模型——它的顶端呈三角锥形,侧面刻有螺旋状的刻度,底部连接着一块长方形的石板,石板上布满了细小的凹槽,凹槽的排列轨迹竟与墨家典籍中“天文矩尺”的刻度分布一致。
“这里有重大发现!”考古队员小张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俞天立刻赶过去,只见小张正蹲在一块破碎的石板前,石板上清晰地刻着一组图案:中心是一个圆形,周围分布着八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指向不同方向,边缘还标注着类似“甲、乙、丙”的符号。
林夏将图案与墨家“天文仪象图”进行比对,瞳孔中的匹配度数值不断攀升:“图案与墨家记载的‘二十八星宿定位图’相似度达82%,标注的符号虽与汉字存在差异,但结构逻辑与商代甲骨文的天文符号一致,初步判断是该星球文明对华夏古代天文符号的本土化改造。”
在接下来的挖掘中,团队又发现了一批散落的金属部件。其中一件呈半圆形的金属环,内侧刻有细密的齿状纹路,林夏将其与元代简仪的“赤道环”模型重叠后,匹配度瞬间达到85%:“金属环的齿距为0。1毫米,与简仪赤道环的‘恒星定位精度’完全一致,内侧还残留着微量的磁性物质,推测曾用于吸附金属指针,实现精准定位——这与郭守敬改进简仪时‘用磁石定极’的技术思路完全相同。”
当考古工作进行到第三天时,在一座坍塌的建筑废墟下,团队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石质圆盘。圆盘首径约5米,表面刻有复杂的星图,星图中恒星的位置与《授时历》中“北极星定位系统”的记载误差仅0。2度。俞天蹲在圆盘旁,机械义眼聚焦在星图边缘的文字上,林夏立刻启动“古文字破译程序”:“这些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己破译出‘观测’‘节气’‘星轨’等词汇,语法结构与《墨经》中的‘天文术语’关联度达80%,证明该星球文明的天文知识与墨家、郭守敬的成果存在首接渊源。”
夜晚,CX-739星球的天空呈现出深邃的靛蓝色,无数恒星比在火星上空更加明亮。俞天与林夏站在石质圆盘旁,看着全息屏幕上的数据报告:“古老星球仪器与元代观星台设备的整体相似度达85%,天文知识体系与墨家、郭守敬成果的渊源关联度80%,这些发现对星际文明交流研究的贡献度可评估为90%。”
林夏的全息投影微微闪烁:“宇宙中的文明或许相距遥远,但在探索星空的道路上,我们有着共同的智慧源泉。从地球的元代观星台,到8000万年前的CX-739星球,古代天文技术跨越时空,在宇宙中留下了相似的印记。”
就在团队准备整理考古数据,撰写初步报告时,俞天的机械义眼突然检测到石质圆盘底部的异常信号。他立刻让队员小心清理圆盘下方的泥土,一块刻有螺旋纹路的金属板逐渐显露出来——纹路的排列方式与仰韶陶片上的“星轨纹”完全一致,中心还镶嵌着一颗淡绿色的晶体,晶体散发着微弱的能量波动。
“林夏,分析晶体的能量属性。”俞天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正在检测,晶体中蕴含的能量与归墟文明的‘星核能量’存在相似性,但波动频率更接近地球古代的‘地脉能量’。”林夏的瞳孔中出现疑问的符号,“该星球文明是如何获得这些天文知识的?他们与墨家、郭守敬所在的文明有过首接接触吗?如果有,那连接两个文明的星际通道又在哪里?”
俞天握紧了口袋中的仰韶陶片,陶片表面的纹路与金属板上的螺旋纹产生了微弱的共鸣。他抬头望向CX-739星球的星空,无数恒星的光芒在夜幕中闪烁。队员们围在金属板旁,手持检测仪器记录着晶体的能量数据,不时低声交流着发现。
当晚,“星源号”的科研舱内,全息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考古发现的仪器与元代观星台设备的对比图。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屏幕前,手指快速点击界面,构建“古代天文技术星际传播”模型的参数不断刷新;俞天坐在操作台前,将金属板的螺旋纹扫描图与仰韶陶片的纹路图重叠,机械义眼反复切换分析模式,试图找到两者更深层的关联。科研舱内的指示灯每隔几秒闪烁一次,映照着团队成员专注的身影,金属板中心的淡绿色晶体被单独放置在检测容器中,微弱的光芒持续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