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那亚科斯塔造船厂,咸湿的海风与金属撞击的铿锵之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桐油、铁锈和煤炭的独特气味。与军官学院操场上充满朝气的呐喊不同,这里回荡的是工业力量的沉重脉搏。在厂区深处一栋守卫森严的三层建筑内,意大利海军未来的锋芒正于图纸上悄然孕育。
海军大臣亚历山德罗·科斯塔并未沉浸在都灵的政治喧嚣中,而是带着他的核心幕僚以及几位从“统一号”铁甲舰上特意召来的、表现突出的舰长、枪炮长和轮机长,出现在了造船厂的核心设计室内。
巨大的橡木绘图桌上,铺展着数张巨大的蓝白色图纸。铅笔线条精细地勾勒出一艘比“统一号”更加威武、线条更加流畅修长的舰体轮廓——这是“海狼级”的改进型号,暂定名“撒丁号”。预留的更大口径主炮炮座和重新规划的上层建筑,预示着更强大的火力与更合理的布局。
造船总工程师,法国人让·杜尔瓦,手持细长的教鞭,恭敬而又带着几分自豪地为亚历山德罗讲解:“大臣阁下,根据‘统一号’在利古里亚海战及日常巡航中反馈的经验,并结合您的宏观指示,‘撒丁号’的设计重点改进如下:
第一,防护优化。水线带主装甲厚度从‘统一号’的100毫米,增加至120毫米,并采用了更大的倾斜角度,以显著提升对敌方炮弹的防御能力。主炮塔正面装甲强化至150毫米,确保核心火力点的生存性。
第二,火力升级与布局调整。主炮计划采用双联装210毫米后装线膛炮。”杜尔瓦顿了顿,“当然,这需要我国兵工厂相关技术取得突破,或者……暂时从国外(比如英国阿姆斯特朗厂)引进技术或成品。其威力和射程将远超我们现有的前装炮。副炮位布局我们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射界相互干扰,增加了侧舷火力输出的密度和效率。
第三,动力提升。采用我们最新设计的立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合改进型燃煤锅炉,理论输出功率预计比‘统一号’提升15%。结合更优化的舰体线型,设计最高航速目标为17节。”
亚历山德罗仔细地听着,目光如同精密仪器般扫过蓝图的每一个细节。当杜尔瓦提到动力时,他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动力舱区域。
“动力是战舰的心脏,更是速度的生命线。17节?这个纸面数字,不够。”他抬起头,看向陪同前来的、负责动力的资深设计师,以及那几位脸上还带着风霜和机油痕迹的“统一号”轮机长。“我记得‘统一号’上次追击那支奥斯曼走私船队时,轮机舱报告满负荷下震动异常剧烈,输出极不稳定,所谓的极限航速几乎无法维持超过半小时。这是设计缺陷,还是操作极限?”
一位脸上带着机油污渍的“统一号”轮机长鼓起勇气回答:“报告部长。主要是老式锅炉蒸汽压力维持不稳,新设计的往复机连杆在高负荷下刚性不足,震动传导厉害。我们轮机班拼了命也只能短时间维持设计航速,再快,机器受不了,人也受不了。”
“听到了吗?”亚历山德罗看向杜尔瓦和设计师,“17节是纸面数据。我要的是实战中能稳定维持至少16。5节持续高速追击或脱离的能力。震动问题必须解决,连杆材料、结构强度、锅炉压力稳定性,重新评估优化。钱不是问题,但解决方案和可靠的数据,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目标:在同等燃煤消耗下,巡航航速提升至少0。5节,极限冲刺航速突破17。5节,持续作战时间延长15%。”
“是,阁下,我们立刻成立专项组,”杜尔瓦和设计师赶紧记录。
亚历山德罗的目光又移向舰桥和主炮观测指挥塔区域。“费拉里准将,”他看向一位面容坚毅的军官,“利古里亚海战,你指挥‘统一号’,应该最清楚。在远距离上,依靠望远镜和军官的经验目测测距,误差有多大?”
费拉里立刻回应:“部长阁下明鉴,超过5000码(约4570米),海浪、光线、烟雾对目测影响极大。首轮校射偏差往往很大,贻误战机。”
“所以,”亚历山德罗的手指重重敲在观测塔设计图上,“‘撒丁号’必须装备革命性的测距设备。我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高薪去英国、法国、甚至普鲁士挖人,联合科斯塔精密机械实验室(卢卡团队),成立专项攻关组。目标:开发一种基于光学三角测距原理、能快速精确测定敌舰距离的仪器。体积要能装在观测塔内,操作要相对简便,代号‘鹰眼计划’,这是‘撒丁号’能否成为真正深海猎手的关键,优先级等同于主炮研发。”
亚历山德罗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后世成熟的光学测距仪原理。“精度必须比现在靠经验估算和简陋的六分仪提高一倍以上。未来的海战,首发命中率就是生命线。”
卢卡的特派代表(一位的年轻工程师)立刻兴奋地应下:“是,部长。我们实验室有相关光学基础,挖人名单己经初步拟定。”
亚历山德罗环视在场所有舰长、枪炮长、轮机长:“‘撒丁号’不是设计室里画出来的,是未来你们在海上搏命的堡垒。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在‘统一号’上让你们憋屈、难受、觉得不合理的地方,现在都说出来。设计阶段改一条线,比你们在战场上用血来换强百倍。”
短暂的沉默后,建议如潮水般涌来:“部长,生活舱通风太差,远航时舱内闷热潮湿像蒸笼。影响战斗力!”
“弹药提升通道太狭窄,战时补给太慢!”
“损管器材存放点太分散,建议集中设置几个核心损管站!”
“舰桥视野有盲区!左舷前向观察受限!”
杜尔瓦和他的设计团队飞快地记录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可以立刻修改的细节,亚历山德罗当场拍板决定修改。
最后,他再次走到蓝图前,目光深邃地注视着那艘凝聚着野心与技术的钢铁巨舰雏形,对总工程师杜尔瓦做出最终指示:“整合所有意见,优先集中资源,解决动力稳定性、‘鹰眼’测距仪、主炮升级、舰员生活保障这西大核心问题。进一步优化舰体内部布局,减少非必要的冗余结构,把每一吨重量都分配给装甲、武器和动力。我要的,是一柄更快、更准、更硬、更能持久的‘撒丁之矛’。”
杜尔瓦面露难色,但眼中更多是接受挑战的斗志:“大臣,这些改进……尤其是新型测距仪和210毫米炮的技术风险与成本……”
亚历山德罗抬手,果断地打断了他:“我很清楚。眼下王国的财政重心,必须优先保障陆军整合半岛、威慑南方潜在动荡。大规模的海军造舰计划不得不延后,‘撒丁号’的建造工程暂缓。”
在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时,他话锋一转,斩钉截铁,目光灼灼:“但是,设计研发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图纸要不断完善,细节要持续优化,所有的技术难关,必须全力攻关。‘鹰眼’测距仪的样机、新型蒸汽机的验证机、210毫米炮的试验炮,要尽快造出来进行测试。资金从海军部的技术储备金和科斯塔集团的‘特别研发基金’里出。我要的是,当王国财政渡过难关,当军费再次向海军倾斜时,我们拿出的不是一份过时的方案,而是经过充分验证、性能可靠、随时可以投入建造的、足以领先欧洲同级别舰船的‘撒丁级’改进型巡洋舰的完美蓝图。明白了吗?”
“是,大臣阁下老板。”杜尔瓦、设计师们以及所有技术人员的精神为之一振,眼神中重新燃起炽热的火焰。这不是停止,而是为了下一次更强劲爆发而进行的蓄力与蛰伏。
亚历山德罗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那承载着意大利海军深蓝梦想的图纸,转身大步离开设计室。窗外,造船厂巨大的船坞里,工人们正在为几艘战舰的维修和商船的建造而挥汗如雨。钢铁的碰撞声、铆钉枪的嘶鸣声,如同这个新生国家迈向海洋的坚定心跳,铿锵有力。
“撒丁号”虽未开始铺设龙骨,但它的灵魂与锋芒,己在绘图室冰冷的线条与工程师们滚烫的野心中,悄然铸就。驶向深蓝的利剑,终有一日会破浪而出,寒光凛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