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要当大官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子弹日产量(第1页)

第二百二十六章 子弹日产量(第1页)

“今年的冬天,大燕的边防肯定不好过。”

苏皖端着两杯水过来,递给了秦园一杯,看着外面大街上来自草原的队伍。

这些草原首领的随从队伍,除了传统的一些牛羊贡品,还夹杂着一些模仿大燕汉地而打造的。。。

夜雨初歇,晨光微露。李燕坐在办公室的窗边,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窗外城市尚未完全苏醒,街道上只有零星的环卫车缓缓驶过,洒水声混着风铃般的清响,在寂静中荡开一圈圈涟漪。他一夜未眠,那行自己写下的注释仍在脑海中回旋??“有些真相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活着的人的勇气。”

他忽然想起邓伦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对抗遗忘,我们是在和时间谈判。”

而此刻,他正站在谈判桌前,手中握着的,是一份刚刚由“记忆伦理委员会”签发的紧急调令。

调令内容简短却如雷贯耳:**“关于‘伊宁市1976年教师集体请愿事件’相关口述资料,经复核确认存在重大政治风险,责令‘忆’项目组立即终止采集,并销毁所有已录音频及备份副本。”**

李燕的手指微微发颤。这份文件落款盖着红章,签署人是中央宣传部下属文化安全评估中心。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行政指令,而是来自更高层的意志。

可他更知道,那场请愿不是“风险”,是伤疤。

三天前,他们接到一位退休语文教师阿不都热合曼的电话。老人声音沙哑,语气却坚定:“我活不了几年了,但有件事必须说。1976年春天,我们学校三十多位老师联名上书,要求恢复汉语教学课时,结果全被停职审查,三人送去劳改,一人自杀……那年雪下得特别大,他的尸体是在校门口的枯井里发现的。”

他们悄悄派团队前往伊宁,在一间老式筒子楼的昏暗客厅里完成了录音。老人讲了整整四个小时,期间数次哽咽中断,但他始终坚持要把每一个名字念出来。“不能让他们死得像没活过一样。”他说。

录音完成后,苏婉第一时间做了情感拓扑建模分析。结果显示,这段叙述的情绪曲线呈现出极为罕见的“群体创伤共振”??即多个个体的记忆在多年后仍能引发同步的心理震颤。AI标注关键词包括:压抑、羞耻、愤怒、不甘,以及一种深埋于底色中的尊严。

她把数据封存在临时加密包中,准备提交伦理委员会做分级评估。没想到,对方连听都没听,直接下达了销毁令。

李燕站起身,走到档案柜前,抽出那盒标着“XJ-YN-1976-T01”的物理存储盘。这是他们坚持保留的原始母带,按照规程应交由总部统一归档,但他们私下多刻了一张,藏在了办公室最底层的抽屉里。

他盯着那枚银色圆盘,仿佛看见三十张面孔从黑暗中浮现:有戴眼镜的中年男教师,有扎辫子的女讲师,还有那个跳入枯井的年轻人,据说生前最爱读鲁迅的文章。

“如果我们现在交出去,”他喃喃自语,“就真的没人记得了。”

门轻轻推开,苏婉走了进来,脸色苍白,手里捏着一份打印稿。

“你看过了?”李燕问。

她点头,将纸放在桌上。“他们给了三个选择:一是主动销毁并出具合规报告;二是移交上级处理,项目组免责;三是拒不执行,启动问责程序??轻则撤职,重则追究法律责任。”

李燕冷笑一声:“所以,要么当帮凶,要么当罪人?”

“不只是我们。”苏婉低声说,“邓伦刚来电,说他们在贵州采集的一段苗族祭司口述,提到‘祖灵曾预言山崩之日即是王权崩塌之时’,也被认定涉嫌影射现实,要求删改或封存。”

“荒唐!”李燕一掌拍在桌上,“那是人家的信仰!不是政治隐喻!”

“可他们会解读。”苏婉看着他,“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那份调令上写着‘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不正是为了让社会更真实、更有温度吗?如果连痛苦都不能诉说,那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建在沙上的塔。”

两人沉默良久。窗外天色渐明,阳光斜斜照进屋内,落在那张存储盘上,反射出一道冷冽的光。

终于,李燕开口:“你还记得买买提老人临终前的话吗?”

“我唱完了,轮到你们说了。”苏婉轻声接道。

“现在,轮到我们选择了。”他深吸一口气,“我不交。”

苏婉猛地抬头看他。

“我不交母带,也不删数据。”李燕一字一句地说,“我们可以报备一个‘净化版’,只保留无关紧要的部分,比如老师们如何备课、如何辅导学生。但原始录音,必须进‘灰域档案’。”

“可这次不一样。”苏婉声音发紧,“以前是边缘内容被拦截,这次是明确命令销毁。一旦被查出私藏,钥匙三人机制也会暴露,邓伦会受牵连,整个项目都可能被叫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