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零七章 青春(第2页)

第二百零七章 青春(第2页)

祭礼完毕,他当众宣布:

**“自即日起,正式恢复建文年号。洪武之后,非永乐,乃建文!所有官方文书、年历纪元、碑铭匾额,凡涉此误者,限期三月内更正。违者,以欺祖论罪!”**

圣旨传下,举国哗然。

民间反应两极。南方士子拍手称快,称皇帝“拨乱反正,重光天日”;北方多地却谣言四起,说“建文复辟乃妖术所致”,甚至有道士宣称“见紫微星动摇,主中原有大劫”。

更有极端者,在河南掘出一座无名古墓,立碑曰“大明正统永乐仁孝皇帝之陵”,公然与南京太庙分庭抗礼。

朱允?并未震怒,反而下诏:“凡愿归顺者,无论过往立场,皆予宽宥。唯造谣惑众、煽动叛乱、私设伪陵者,一经查实,族诛不赦。”

随即派出钦差大臣十二人,分赴各省宣讲新政,同时启用新建的“驿报系统”??由惠民坊青年学子组成信使队,骑快马穿梭州县,每日发布《明政公报》,刊载皇帝谕旨、政策解读、冤案平反名单,务求信息直达乡野。

这一招,比刀剑更锋利。

短短半月,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陆续有数百名曾参与清洗行动的小吏主动投案,交出私藏的原始档案;湖广数县乡绅联合上表,请求拆除“靖难功臣坊”,改建“建文忠义亭”;甚至连一向保守的徽州程氏家族,也派子弟赴南京请罪,愿捐万石粮食赎罪。

人心,正在悄然转向。

然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意想不到之处。

某夜,一名自称“李氏遗孤”的少年闯入皇宫,声称自己是李承恩之子!他说父亲临终前留下血书,揭露当年真相:他并非郑元景之孙,而是朱棣暗中安置的“替身培养计划”中的一员??早在建文年间,朱棣就在北平秘密训练十余名容貌酷似皇族的孤儿,轮番送往各地作为“流亡皇帝”备用,以防万一。

而真正的李承恩,早在十五年前就被毒杀,现在的“伪帝”,不过是第二个冒牌货!

朱七当场就要将少年拿下,却被朱允?制止。

他仔细查验少年呈上的血书与信物,发现其中一枚铜牌,竟是当年东宫禁军腰牌样式,编号亦在册。更令人震惊的是,少年背上有三道疤痕,形状与传说中建文帝幼时被猫抓伤的位置完全一致。

一时间,真假难辨。

陆明远连夜审问,才发现这少年名叫李怀素,母亲确为宫女出身,早年服侍过郑元景夫人。但她坚称儿子生父是李承恩,曾在牢中见过一面,彼此认亲。

“陛下,”陆明远低声劝道,“此人极可能是沈党余孽精心策划的棋子,意在混淆视听,动摇您的正统地位。”

朱允?沉默良久,忽然问道:“如果他是真的呢?如果我真的不是唯一活着的建文血脉?如果这三十年里,还有其他人也在承受着同样的痛苦与挣扎?”

他站起身,走向关押李承恩的别院。

那位老人已在月前迁居城外山村,靠织席为生。听说皇帝驾临,慌忙出门跪迎,浑身颤抖。

“你……你还记得我吗?”朱允?轻声问。

李承恩抬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清明:“您……您是那天穿白衣的人……你说……我可以做个普通人……”

“是。”朱允?点头,“我现在来问你最后一句话:你有没有儿子?或者,有没有让别人冒充你的后代?”

老人怔住,继而摇头,泪水滚落:“我没……我没有孩子……我这辈子,连女人都没碰过……他们把我从小关在地窖里,教我说话、走路、模仿您的样子……他们说,只要我不说话,就能活下去……”

真相大白。

所谓“李怀素”,不过是又一场阴谋。

朱允?回宫当日,便下令彻查此案。结果牵出一条惊人线索:幕后主使竟是现任内阁大学士刘维桢之弟??刘维贤!此人早年曾任北镇抚司录事,掌管“靖难孤儿”档案,后因贪污被贬,隐居江西多年。

锦衣卫突袭其宅,搜出大量密信与名册,上面赫然列出三十多名“备选替身”的姓名、年龄、特征,甚至包括模拟帝王言行的训练课程!

更可怕的是,名单末尾赫然写着一行小字:

**“第九号计划:待时机成熟,使其自曝身份,引发内斗,助勤王军夺权。”**

朱允?看完,久久不语。

他终于明白,这场战争从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不再是刀光剑影,而是记忆之战、身份之争、历史之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