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状元郎 > 第二百七十六章 放榜(第2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放榜(第2页)

一、《论语》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孟子》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策问:请论“赋役制度改革之宜”。

全场寂静,唯有翻卷之声。许多考生面露难色??尤其是第三题,直指当下最为敏感的财政改革议题。近年来,南方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合并折银征收,成效显著,然北方豪族强烈反对,称其“削富助贫,败坏纲常”。朝廷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未决。

苏录凝神片刻,提笔先作八股。

面对“民可使由之”,世人多解为“百姓愚昧,只能驱使不能晓谕”,以此论证君主治民当威严专断。苏录却另辟蹊径,援引父亲笔记中一段话:“所谓‘不可使知之’,非禁民知也,乃叹教化未成、民智未开之时,政令不得不先行而后导之也。”

他由此展开:

>“圣人之意,岂忍蔽民之聪慧哉?盖三代以下,学校不修,礼乐不行,黎庶胼手胝足于田野,未尝一日受诗书之教。一旦颁新令、易旧俗,遽责其明理达义,是犹责婴孩操舟破浪也。故先使之由,习而成性;继而启之以义,诱之以礼,则民自化矣。今日欲行新政,尤当以此为鉴:法立之初,贵在便民施行;至于启迪民智,则庠序之责,不可一日缓也……”

此文既不失儒家温厚,又暗含变革之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第二篇“穷则独善”,他更进一步,结合自身经历写道:

>“昔者余父以直言获罪,罢归林下,家徒四壁,犹日诵《尚书》以教小子。彼时虽穷,然其志未堕,其节弥坚。是以君子之善,不在境遇之通塞,而在心术之纯疵。若人人待达而后济世,则天下何时可见太平?故穷者修身,正是为达者治国蓄德也……”

字字泣血,句句含情,读之令人动容。

至于策问,他不再回避争议,直陈赋役积弊:

>“今之赋役,名目繁多,催科峻急,里甲包揽,胥吏横征。贫者产去税存,富者贿脱徭役。此非制度之过,实执行之弊也。然欲根除之,非一刀切改银可毕其功,亦非死守旧法能挽颓势。臣以为,宜仿南方成例,因地制宜,分步推行‘一条鞭法’:先清丈田亩,杜隐匿之奸;次合并杂役,减百姓之负;终统收银两,省转运之耗。过程中须设监察御史巡按各地,防官吏舞弊,保新政不偏……”

他还大胆建议设立“农政司”,专管土地、水利、仓储,提高行政效率。此举实为后来“户部改制”之雏形,极具前瞻性。

九日苦战,终告结束。

放榜前夜,李府上下无人入眠。苏福自顺天府赶来,在门外守候整整一夜。而张府之内,张廷弼端坐堂上,手中把玩一枚玉扳指,冷冷道:“只要他不是状元,一切皆可容忍。若是……那就让他永远留在京城,再也回不去故乡。”

放榜当日,晨钟响彻皇城。

礼部门前人山人海,喧声震天。榜单缓缓揭开,众人屏息凝视。

第一名会元,赫然在列:

“会试第一名贡士:苏录,字明远,顺天府大兴县人。”

全场哗然!

有人惊呼:“又是他!”

有人怒骂:“寒门小子,怎配魁首?”

更有江南士子愤然撕毁自己的考卷,痛哭而去。

消息飞报宫中,皇帝正在御花园赏梅,听闻后轻笑一声:“前番乡试解元,已是老成之言;今次会元,竟有宰辅气象。此人,朕要亲眼见一见。”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殿试定于三日后,由天子亲策。题目尚未公布,但坊间传言,此次将问“边防策”或“储君教育论”,皆涉国本。

苏录入住礼部驿馆,寸步不得自由。夜间,忽有黑衣人翻墙而入,欲盗其文稿。幸苏录警觉,点燃烛火喝止,对方仓皇逃逸,遗下一枚铜牌,刻有“东厂”二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