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状元郎 > 第二百七十八章 质疑贾卢理解贾卢成为贾卢(第2页)

第二百七十八章 质疑贾卢理解贾卢成为贾卢(第2页)

周景和则沉声道:“所以我特地带来一份《江南赋役实情录》,是我叔父任巡按时亲手所编。其中各县丁口、田亩、漕粮、徭役数目俱全,还可据此推演税制利弊。”

苏录接过册子,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此物珍贵,你竟肯借我?”

“有何不肯?”周景和笑道,“你我自幼同窗,谁不知你志向高远?将来若登龙门,莫忘提携旧友便是。”

四人遂入书房坐下,煮茶论学。话题由赋役延展至吏治、边防、水利、盐铁诸事,越谈越深。苏录引《汉书?食货志》驳赵明远之议,又以唐中期两税法演变证周景和所言弊端,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令三人频频颔首。

谈到兴起处,李怀瑾忽道:“苏兄,不如我们模拟一场乡试如何?就按三场来:第一场四书题一道,五经题一道;第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二道;第三场策五道。限时三日,各自闭门作答,而后互评高低,如何?”

众人皆称妙。

当即约定:三日后在此交卷,评出优劣,胜者请酒。

送走三人后,苏录回到书斋,望着空白答卷,神情凝重。这不是游戏,而是一次实战演练。他知道,真正的乡试远比这更严酷??三天三夜困坐贡院号舍,吃喝拉撒皆在其中,蚊虫叮咬、暑热难耐不说,精神压力更是巨大。有人当场昏厥,有人疯癫失常,历年皆有。

但他必须适应。

当日下午,他便开始了第一场写作。

题目是李怀瑾出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学而》),限三百五十字以内,须依八股格式。

苏录静坐良久,闭目沉思。此题看似平常,实则极难写出新意。历代名家早已反复阐释,“本”多解为孝悌,然若仅止于此,则流于肤浅。他忆起昨夜所思,忽有所悟。

提笔写道:

【破题】

君子所务者本,非枝叶也;本既立,则道自生焉。

【承题】

盖天下之道无穷,而所以贯之者惟一本。故圣人教人,必先务本。

【起讲】

尝观天地化育,万物资始,必有根本……

写至此,他笔锋一转,引入“仁心为本,政教为末”之说,继而又以“木有根则枝叶茂,国有人心则纪纲正”作比,层层推进。至【入手】处,更提出惊人之论:

“孝悌者,仁之端也,然非仁之全体。所谓本者,乃人心中一点生生之机,感于亲则为孝,感于长则为悌,推之天下,则为仁政。”

此文一出,格局顿开。不仅紧扣题义,且将儒家伦理上升至宇宙生命运行的高度,既有理学之严谨,又含心学之灵动。

第二日,他又完成五经题《诗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何谓也?》选用《毛诗》义疏,结合《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展开论述,强调君德与民情相应之道,文辞典雅而不失锋芒。

第三日专攻策论。五道策题分别为:

一、江南水患频仍,宜疏宜堵?

二、盐课日绌,私盐盛行,当如何整饬?

三、卫所军屯废弛,边备空虚,可复旧制否?

四、科举取士偏重诗文,能否增试算学、农政?

五、近年流民日众,或逃赋役,或沦为盗贼,何以安之?

苏录每题皆详加分析,援引史实,参酌现实。尤其第四题,大胆建议:“今科场但试帖括,致使天下英才尽耗于章句之间。不如仿汉代孝廉科,增设‘明算’‘明法’‘明农’诸科,使各因其才而用之。”并列举宋代沈括、元代郭守敬等人例证科技人才之重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