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葬明1644 > 第230章 守城(第1页)

第230章 守城(第1页)

吴军左营胡心水部,大概在午后夺得清河石桥,随即大部由此渡河,驱使从南阳等处搜刮来的难民攻城。

在樊城北面的定中、屏襄门外,发动了大约一到两千名难民攻城。

由天色较晚,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进攻从申时开始,到时初刻天色擦黑之后,即主动撤回,在近十余里宽的扇形战线上,丢下了密密麻麻,几百上千具尸体。

入夜之后,吴军营帐内,刘苏等人脸色不太好看,这死的可都是南阳的百姓啊。

这些人死完了,谁来种地?

吴三桂他们打完仗,拍拍屁股走了,留下的烂摊子,他们这些南阳的官员又如何收拾?

到了夏秋时节,办不齐皇粮正税,朝廷只会斥责他们。

而且,清军来了以后,不论是阿济格,还是吴三桂,都没有说要免去练饷、辽饷的意思。

崇祯年间征收辽饷,就是为了给辽东兵马筹集军费,去打清军的。

可现在清军入关了,居然还不把辽饷给免了。

?。。。。。。

这不是成了我打我自己了么?

刘苏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明白,又不敢向吴三桂说,憋在胸中,好不郁闷。

胡心水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将今日的情况向吴三桂作了报告。

今天只打了一个多时辰,作用更多的是在试探襄樊营的守备是否完善,有哪些守城的手段。

而消耗掉的,只是一文不值的泥腿子而已,毫不心疼。

“王爷,襄樊营虽是附闯之贼,但所用战法,颇与原先明廷的兵马类似,军中多用铳炮。守城时,铳炮齐发,电闪雷鸣,很有威力。”

说话间,胡心水从儿子胡国柱手中接过一杆缴获来的自生火铳,呈给吴三桂,又自己拿过另外一杆火绳鲁密铳,解说道:“此两杆火铳,都是犬子自贼军手中缴获,王爷手中的这一杆,唤之甲申式自生火铳,在贼营中又俗

称燧发枪。此火铳不用火绳,乃是用燧石击发引火,是以装填更为迅捷。”

这时,胡国柱插话说道:“襄樊营中时常比较士卒武艺,有一项科目乃是专门考较火铳手的,要一分钟内,装填射击三发者为合格。所谓一分钟,乃是西洋人的说法,大约就是由一数到六十。”

“哦?”吴三桂鼓捣着手中那杆自生火铳。

这玩意并不稀奇,崇祯时,不论是剿匪的官军,还是辽东的官军,都大量的使用火器,自生火铳也早就有之了。

不过相较火绳枪而言,自生火铳制作困难,可靠性低,射程上也并没有显著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哑火率非常高。

这最后一点是最为致命的。

平常操练的时候还好说,一旦上了战场,动不动就哑火的话,那可太要命了。

哑火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个是缺乏高质量的燧石,另外一个则是机簧制作工艺不过关。

这两条都是以当时的条件很难克服的。

因此,自生火铳这条路线没有继续发展下去,明军仍旧以火绳枪为主。

其实不仅是明军,顺军、清军同样大量使用火绳枪。

吴三桂将那杆甲申式翻来覆去的观瞧了几遍,只觉这杆枪有一种粗糙的精致感。

整体做工一看就是大批量生产的那种,很多地方都有赶工的痕迹。

但在击锤部分,却看着就感觉很可靠耐用。

吴三桂试着扣动扳机,咔哒的清脆响声中,燧石准确地撞在火镰上,摩擦出一朵朵的火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