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要当大官 > 第二百二十七章 歌舞升平(第1页)

第二百二十七章 歌舞升平(第1页)

天擦黑,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但光芒被天上大气云霞折射,天边还带着熹微的光亮。

工厂车间之中悬挂着大量汽灯,照耀的里面亮如白昼。

当换班人员过来交接以后,宁青青收拾好自己随身的东西,朝着车。。。

李燕站在月牙泉畔的沙丘上,风从鸣沙山的方向吹来,带着粗粝的颗粒感拂过脸颊。他没有动,只是将手机缓缓放回口袋,那条来自苗寨的消息像一颗埋进土壤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生根。夜空之下,他的影子被星光拉得很长,仿佛伸向了整片西域荒原。

回到敦煌宾馆已是凌晨。他没有开灯,坐在窗边望着外面沉睡的古城轮廓。远处的佛塔在月光下泛着青灰的光,像一位沉默千年的守望者。他知道,自己正站在某种临界点上??一边是体制内小心翼翼维系的平衡,一边是即将彻底断裂的信任链条。而“声音种子计划”就像一束微弱却执拗的火苗,在黑暗中试探着能否燎原。

第二天清晨,苏婉发来一条新消息:“贵州那边已确认祭司遗言真实性。当地村民说,老人去世前整整三天不吃不喝,只反复吟唱一首没人听过的古歌。我们正在尝试录音还原。”

李燕回了一个字:“好。”

他知道,那首古歌很可能就是一段加密的记忆载体。苗族口传文化素有以韵文记录重大事件的传统,许多部落史诗能跨越数百年口耳相传而不失真。如果那位祭司真的把历史藏进了歌谣里,那么即便硬盘被毁、服务器瘫痪,那段真相仍会随着山风飘荡在云贵高原的密林之间。

他起身洗漱,镜中的脸显得疲惫而坚定。这时电话响了,是邓伦打来的。

“我在西宁休整几天,准备绕道去趟若尔盖。”邓伦声音低沉,“有个藏族老阿妈联系项目组,说她记得1958年草原会议上,几位活佛曾联名签署一份关于教育自治的请愿书,后来全部失踪。她说那份文件的内容,她父亲临终前用经文节奏背给她听过。”

李燕闭上眼,心跳微微加快:“你能见她?”

“我已经在路上了。”邓伦顿了顿,“但这次我不走官方路线,也不带任何设备。如果他们盯上了我们,那就让他们追一辆空车吧。”

通话结束,李燕立刻打开笔记本,调出“声音种子计划”的最新分布图。屏幕上,五十个红点散落在中国版图各处,像五十颗尚未点燃的星火。其中三个已在过去一个月内触发过失联警报??黑龙江的一名护林员因森林火灾被困山区两周;内蒙古一位非遗传承人突发脑溢血住院;最令人担忧的是新疆喀什的一位小学教师,她在完成首次记忆交接后突然失去联络,家属称她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

李燕的手指停在那个消失的红点上。他知道,这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干预,而是系统性清剿的开始。对方已经意识到,“忆”项目不再依赖技术存储,而是试图将记忆植入人群本身。这种抵抗方式超出了传统审查机制的应对范畴??你不能禁止所有人说话,除非你让整个民族失声。

他拨通苏婉的视频会议请求。画面接通时,她正在北京郊区的一间地下录音室,背景是一排老旧磁带架。

“我刚做完一轮语音模拟测试。”她说,“我们将伊宁事件的诗歌版本录制成不同方言和语调的音频,交给十位不知情的志愿者听写复述。七十二小时后回收内容,准确率高达89。6%。说明韵律化处理确实提升了长期记忆稳定性。”

“很好。”李燕点头,“尽快启动第二批种子培训。我要把‘灰域’里的核心档案全部转化为可口传文本。”

“可风险也在增加。”苏婉压低声音,“昨天晚上,国家档案局突然发布《口述历史采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开展涉及重大历史议题的民间访谈活动’,并要求所有数字化口述资料必须统一接入国家级平台监管。”

李燕冷笑:“这是要收编,还是剿灭?”

“两者都有。”苏婉眼神冷峻,“他们想把‘忆’变成官修史的一部分,去掉刺,留下皮。一旦成功,我们就不再是记录者,而是粉饰者。”

两人沉默片刻。窗外传来一阵鸟鸣,像是鸽子拍翅的声音。

“你还记得我们在云南见过的那个彝族孩子吗?”苏婉忽然问。

“哪个?”

“就是每天听奶奶菜单录音的那个男孩。他前几天寄了一封信到项目组,附了一段他自己录的音频。”她点开文件播放。

稚嫩的童声响起:

“奶奶走了。但我还记得她说的话。今天我做了腊肉炒蒜苗,这是她最爱吃的。我还学会了唱她教我的歌……”

接着是一段旋律简单却深情的民谣,歌词用的是彝语,但结尾重复了一句汉语:

“我说了,你也听见了。”

李燕喉头一紧,几乎说不出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